◎小茹
小时候总在课堂上走神,长大后开会也常望着窗外发呆,我向来对讲座提不起兴趣,播客更是听不过3分钟。似乎只有音乐讲座能让我凝神端坐——或许正如朋友圈里写的,老天早把音乐这份礼物悄悄塞进了我手里。
那晚走进施坦威之家时,想着一屋子都是音乐人,还有点放不开。直至见到钢琴家孔祥东先生,他没穿西装,一件黄绿相间的休闲衬衫搭配黑色休闲裤,倒像来赴老友的茶约,我顿时松弛下来。两个小时的“唠嗑”里,他没讲太多乐理,讲的都是学琴练琴的小故事,听得反而有滋有味。
他说起7岁学琴时,每天要练6至7个小时,指尖磨出的茧子换来了对琴键的亲近。聊到《牧童短笛》,这位曾为贺绿汀先生录制过5首作品的钢琴家忽然哼起旋律。他说这是中国第一首国际获奖的音乐作品,藏着老辈人的赤子之心。
谈及攻克李斯特《西班牙狂想曲》,他“轻描淡写”地说自己常常一天练14到16个小时。“练琴就像爬山。”他比画着:“爬上100米的山,再看50米的就轻松了。遇着150米的,不过多爬50米罢了。地基稳了,往上盖楼才踏实。”这话让我想起他说的“先搭好二楼框架”,原来大师的进阶之路也藏着朴素的道理。
最触动我的是他说比赛时老师的叮嘱:“评委在20排,别弹太快,得像话剧咬字那样清晰。”原来,音乐的极致不是炫技,是让每个听众都能接住情绪。他90分钟即兴弹奏的功力,5轮21天比赛的精神对抗,说到底都是在练“真诚”二字。
散场后,我独自走在淮海中路,想起曾在朋友圈写过“人生永远不要设限”,忽然觉得,我实在不必纠结此生不能成为独奏家。如果可以像此刻这样,耳朵里塞上耳机,让音乐成为密不可分的朋友,已然足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