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江海晚报

笑里藏着京腔韵

日期:08-06
字号:
版面:第A13版:文化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尹画

看完陈佩斯电影《戏台》的点映,走出影院时,嘴角的笑意还未散去。

作为一个笑点颇高的人,我看电影很少能笑出声,可《戏台》却让我多次忍俊不禁。影片中,各种巧妙的误会与错位接连上演——黄渤饰演的店伙计大嗓儿本是送包子的,被洪大帅误认成名角金啸天,阴差阳错推上舞台演《霸王别姬》。他毫无功底却努力模仿的样子,配上搞笑的动作和表情,倍感滑稽;姜武饰演的洪大帅性格乖张,时而霸气十足,时而像个任性的孩子,只因不喜欢楚霸王自刎的结局,就掏枪逼戏班改戏,要求项羽不死、刘邦上吊——这般荒诞情节,让人在啼笑皆非中品出喜剧的鲜活趣味。这些喜剧元素并非简单恶搞,而是通过精心设计的情节与人物冲突,将幽默发挥到极致,让观众自然而然沉浸在欢乐氛围中。

此外,影片中充满京腔的北京方言更给故事增添了别样韵味。“棒槌”“爷”“戏楼子”这些京味十足的词汇,于我这个长江边长大的人听来格外新鲜有味。比如“棒槌”一词,在戏班里从来不是指工具,而是骂人“门外汉”。当金啸天见大嗓儿啥也不懂,气呼呼甩一句“你个棒槌”时,又气又急的神态全藏在这俩字里。听着演员们用带儿化音的腔调斗嘴,连吵架都像在唱数来宝。这些方言不仅是语言载体,更成了影片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深层来看,陈佩斯制作这部电影,或许也藏着推广京剧、保护非遗的用意。影片对京剧元素的展现不遗余力:戏服、妆容、唱段、身段,无不让人领略到京剧这门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而在军阀强权肆意践踏艺术的背景下,戏班众人对京剧的坚守更令人动容。当洪大帅要求改戏时,班主那句“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能改”掷地有声,藏着对传统的敬畏与传承的决心。这既是对京剧的保护,更是对民族文化根脉的守护,让观众在欢笑与感动中对京剧这一非遗多了几分关注与热爱。

当然,《戏台》并非十全十美。作为电影,它的话剧腔调显得过重。场景主要集中在戏楼后台与舞台,人物对话带着舞台腔顿挫,肢体动作比常规电影夸张半分。班主面对军阀时拱手作揖的幅度大得像在台上演戏;洪大帅拍桌子骂人的气势更像是冲着剧场后排观众发力。这种“舞台惯性”对于熟悉话剧版的观众来说或许是种亲切感,普通观众则会觉得与常规电影的叙事和表现手法有所疏离,少了镜头语言的灵动,像是把话剧录像搬上了银幕。

不过,瑕不掩瑜。《戏台》用京腔京韵串起欢笑,又在笑声里埋着对传统艺术的敬意。这般独特的“笑与韵”,已足够让它成为一部值得细品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