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人畏惧民爱戴,至今流传“黄铜盆”
日期:08-06
敌人对白桐本非常害怕与憎恨,但掘马南区的人民却对他十分拥护与爱戴。白桐本每月津贴费很少,但他省吃俭用,将余下的钱粮接济贫苦农民,受到人民爱戴。不仅如此,一有空隙,白桐本就带领区队战士帮助群众做各种农活。他常常对年长者以伯伯、嬷嬷相称,看不出他是外地人。群众都说:“白区长同我们是连柄斧头,比一家人还亲。”
1943年春,正值春播春种时节,日伪正在紧锣密鼓开展“清乡”,而百姓正遭受前所未有的春荒。乡村干部为了急于完成征收任务,采取了“查粮”“强征”“充公”等不恰当行动,白桐本在收悉情况后给乡长、农抗会会长写了指示信,并要求转达救荒委员会及群众代表。信中指出:“敌寇压境,破堤开闸,天旱不雨,致成大荒。在这样天灾人祸的双重压制下,我们的生活日感困苦,但是我们大家平心静思,这样的困苦艰难并不是哪一个地方人给我们的,是敌寇置我们于死地的残暴侵略所致!”另外,工作中存在不顾“去岁田荒”而“太强制”的现象,明确提出了“有粮多出、粮少少出”的工作原则。信件中,白桐本难掩激愤的心情:“饥民查粮非常不应该,‘藏粮’是应该的,是反‘清乡’工作之一。”“请问饥民是什么人!充什么公!为什么要罚?犯什么法?”并针对性地提出“组织工作队”“筹设合作社”等工作要求,强调“绝对不应该有‘充公’等说法”。最后严正指出:“政府保障人权、财权、产权,如有坏分子乘机扰动,破坏地方秩序,决予严重处分。”
真挚的爱永远是双向奔赴的。白桐本热爱群众,群众敬重白桐本,千方百计掩护他。有一次,白桐本路过银杏乡,在陆老太家歇脚,刚一离开,日伪军就将陆家团团围住,日伪军用枪对着陆老太盘问:“这里可有白桐本?”陆老太不慌不忙拿出一只黄铜盆说:“先生,我家只有黄铜盆,没有白铜盆。”日军小队长将铜盆往地上一扔,满脸杀气地说:“白桐本在哪里?”陆老太茫然,哭着说:“我家确实没有白铜盆。”弄得敌人无可奈何,没有得到任何蛛丝马迹,只得垂头丧气地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