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新四军苏中三地委机关报《江潮报》号外吗?斑驳字迹里跃动着苏中军民的抗战脉搏。你见过两套色的抗日木刻版画吗?刀痕墨韵里凝固着热血与信仰……这些承载着烽火记忆的红色遗存,都被红色收藏爱好者孙殿林细心珍藏。(8月5日本报3版)
见证历史诠释担当
□云雀
红色收藏的意义从来不止于陈列和观赏,更是一种立足现实的历史担当。正是在一件件红色文物的背后,我们读懂了什么是信仰、什么是牺牲、什么是人民的力量。
从传承路径上看,红色收藏正处在“私人热情”向“公共价值”转化的关键阶段。一方面,民间收藏力量日益壮大,藏品种类愈发丰富,记录范围不断拓展;另一方面,如何实现红色资源的有效传播与共享,如何将这些宝贵记忆转化为可感可知的教育内容,还需在制度设计和社会动员上迈出更扎实的步伐。
让红色收藏“活”起来、“传”下去、“火”起来,不但是文化使命,更是时代召唤。我们要以更高的文化自觉和更实的制度保障,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更强生命力,让民族记忆在人民心中永不褪色。
让更多人铭记历史
□曲征
红色收藏爱好者孙殿林开办红色记忆馆、借助微信公众号传播红色故事之举,为传承红色记忆提供了一个生动且富有意义的范例。
红色收藏绝非简单的物品收集,其背后蕴含着对历史的敬重与铭记。这些泛黄的纸张、斑驳的字迹,无声却有力地诉说着苏中军民的抗战历程,展现着热血与信仰。孙殿林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投入自己的积蓄,只为将这些珍贵的历史遗存妥善保存,其行为体现出的是对红色文化的热爱与执着。
在当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历史记忆逐渐被遗忘,红色文化的传承面临挑战。孙殿林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借鉴,无论是个人的收藏行为,还是收藏馆与新媒体结合的传播模式,都值得推广与学习。各地不妨鼓励更多人参与到红色收藏中来,挖掘本地的红色资源,建立特色红色记忆馆,并借助新媒体的东风,让红色记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