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电话手表的闹钟响起,李梓萌(化名)醒来后第一时间打开手表里的音乐软件,伴随着歌声开启一天的生活。梓萌今年10岁,暑假里每天都有电话手表24小时陪伴。
打羽毛球时特意将手表戴在挥拍的右手,“这样运动打卡积分更多!”她说,积分可以用来换“表盘”,即手表显示屏的壁纸。梓萌演示,只需点击手表,就能给好友发语音或文字。看书、写作业时,碰到生僻字或费解的段落,用手表也能轻松解析。
到了晚上,随父母到附近餐厅。一上菜,她便用手表拍照并马上发布“朋友圈”,期待好友点赞为她增加积分。
当下,像梓萌一样的“手表达人”并不鲜见,这些孩子对电话手表功能的使用率较高,生活中使用场景较丰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其中10岁以下网民占比为3.8%。
有别于孩子的“乐在其中”,一些家长和老师对此却“忧心忡忡”,所有的担忧都指向沉迷问题。“现在的电话手表实际上就是一台手机,很多App都能下载。”受访家长和老师说。
不当使用电话手表对眼睛的影响也不容小觑。电话手表的屏幕小,往往需要凑近才能看清。记者调查发现,有的学生电话手表中还安装了不少特别“费眼”的App,如剪辑软件、拼图软件,还有各种“一刷就是半小时起步”的小游戏。
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易导致近视的发生。“儿童发育期眼球巩膜胶原纤维未成熟,长期近距离刺激会使眼轴延展性增加,促进近视发生发展进程。”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主任黄敏丽说,小屏幕在环境光下易反光,瞳孔需反复调节适应亮度变化,增加动态视觉负荷和视疲劳。
电话手表还对一些孩子的消费观、金钱观产生了影响。最近几年来,各品牌电话手表的价格整体一路走高,价格从数百元到两三千元不等。受访小学老师和家长普遍反映,许多孩子对于手表的价位较敏感,会引发攀比心理,个别孩子甚至称“‘低配款’像‘老人机’,都不好意思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