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东来
曾经去过很多地方,也尝过不少地方的特产美食,但最令人难忘的还是家乡如皋的董糖,那留在齿间的香味、粘在舌尖的甜蜜,就像浓烈的乡愁,时常在我的心头涌动。
如皋董糖,传为秦淮八艳之一的董小宛所发明,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据清人徐缙、扬廷所编辑的《崇川咫闻录》一书中记载:“董糖,冒巢民妾董小宛所造,未归巢民时,此糖自秦淮寄巢民,故至今号秦淮董糖。”
据说,董小宛嫁到如皋以后,发现如皋当地所产的大麦有祛暑气、吸油腻、健脾胃等功效,便以大麦焦屑、黑芝麻、饴糖等为主要原料制作董糖,这样的口味更加具有地方特色,冒巢民常以董糖款待客人,尝者无不啧啧称赞。从此,董糖的名声便传遍大江南北。
作为董小宛最后栖身的小城,如皋一直传承着董糖的制作技艺。其中承前启后、极具影响力的当属创始于清朝末年的麒麟阁茶食店,经过数代人的传承和改进,如皋董糖制作技艺现已由麒麟阁食品厂段昊翔继承,2020年,段昊翔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如皋董糖从最初的选料到制粉、制糖芯、制糖骨、成型,每一步都考验着制作者的细心和耐心。准备好的上等大麦经过去杂,加细黄砂炒到大麦开裂,然后去除沙粒,精制成粉(焦屑)备用。接着将饱满的芝麻焙炒后研磨,先分离皮仁,再焙炒成浅黄色,这一步对火候的掌握需要恰到好处,火候不到,芝麻的香味无法激发出来;火候太大,芝麻焦煳,入口就只有苦味而无香气。制糖骨,顾名思义,是为董糖制造“骨架”,将饴糖放在铁锅里用文火慢慢熬制,这是制作董糖最为核心的一步,糖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董糖的成型,所以,这道工序往往由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亲自操作,他们根据季节、环境等因素决定糖骨熬制的火候和时间,以保证糖骨具有良好的延展性。糖骨冷却后,放在案板上碾压成薄片,将焦屑、芝麻粉均匀撒于其上,再反复搓揉,并用三块细长的木条压制成型,然后切成寸许方块,这时的成品色白微黄,层次分明,剖面是旋状纹理,像极了大树的年轮。传统的董糖用各种颜色的彩纸一块块包好,装入精致的礼品盒中,非常美观。
拈上一方董糖,缓缓地放入口中,饴的甜、酥的香交织在一起,让人欲罢不能。
那些曾经闪耀在雉水古城的才子佳人,像一片片花瓣,在时间的风雨中零落。他们的故事也在历史深处渐渐黯淡下来,但董小宛创作的这道美食却依旧焕发着耀眼的光芒。小城的人们总是习惯于三三两两地坐在自家的天井里,泡上一壶天水茶、摆上几方董糖,想象着佳人婀娜的身影,谈论着小城岁月的沧桑。古今多少事,尽在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