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高温、暴雨、台风轮番登场,这些看似独立的天气现象背后,其实都受到一个“幕后操控者”的支配——副热带高压。今年三伏天虽只有30天,但副高的“戏份”却一点不少,从台风“竹节草”的路径偏转,到风雨过后这几日晴热天气的回归,再到本周中后期的多轮降水,都离不开它的“调度”。副高究竟如何“操控”夏日天气?记者就此采访了市气象专家。
8月4日已进入中伏第六天,意味着2025年的三伏天悄然过半。近10年来,大家印象中三伏天都是加长版40天,今年为何只有30天?要解答这个问题,得从传统历法中的“庚日”说起。
传统历法中,进入三伏天是以“夏至三庚数头伏”为标准。通俗点说,就是从夏至日开始数庚日,每10天为一个庚日,第三个庚日的第一天也就是入伏日,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开始,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进入末伏。由于庚日时间不固定,就出现了两种情况:如果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那这一年中的中伏就为10天;要是这段时间内有5个庚日,中伏时长就延长至20天。而初伏和末伏都是固定的10天,所以三伏天就有了30天和40天的区别。
不过,气象学上,三伏天长短和实际炎热程度并无必然联系,主要取决于大气环流形势,尤其是副热带高压的强度。以南通近两年的初伏情况为例,就能明显看出副高对气温的影响力。去年初伏期间,副热带高压异常强盛,10天内南通站监测到的连续高温日数达8天,其中4天超过37℃,最高气温更是飙升至38.8℃。而今年的初伏情况则大不相同,受台风活动影响,副热带高压的势力先强后弱。整个初伏期间,仅入伏首日超过35℃高温线,到了7月26日至29日,受台风外围环流影响,最高气温一度维持在“2”字头,算是三伏天里难得的“清凉福利”。
台风往哪里走?副高扮演重要引路角色
在夏天的天气系统中,台风无疑是最受关注的对象之一,而它的移动路径往往变幻莫测,其中副热带高压扮演了重要的引路角色。上周给我市带来风雨影响的台风“竹节草”,其移动路径就与副热带高压的“引导”密不可分。
气象专家解释,影响我国的台风大多数生成于西北太平洋,且大多产生于副高的南缘,并沿着副高外围移动。可以说,副高就像一根无形的“指挥棒”,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台风的移动路径。当副热带高压呈现出东西走向且强度非常稳定时,位于其南侧的台风就如同遇到了一道坚固的屏障,无法撼动副高的地位,只能沿着副高的南侧一路向西移动,路径稳定;但如果副高强度不强,台风移动到其西南侧时,会导致副高东退收缩至海上,台风也有可能因此转而向北移动;另外,台风还可使较弱的副高断裂,并从其中间穿过北上。
以台风“竹节草”为例,“复活”初期也是沿着副高西南侧一路西行,但之后副高在多个天气系统的影响下,强度开始有所减弱,并逐渐东退,无法推着“竹节草”继续西行。“竹节草”乘机开始以西北行为主,登陆位置逐渐向北调整,最终给我市带来了明显的风雨天气。“竹节草”影响期间,全市普降暴雨到大暴雨,局部地区特大暴雨。
当然,气象专家也特别强调,影响台风走向的因素非常复杂,除了副热带高压外,还受到台风本身的规模大小(惯性)、周围其他天气系统以及海洋、陆地、水温高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副高只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晴雨如何切换?副高划定天气“势力范围”
盛夏时节,我市天气时常在晴热与雷雨间切换,这背后离不开副热带高压的“暗中操控”。
当副热带高压强盛并控制某一区域时,这个区域的天气往往会呈现出晴热高温的特点。这是因为副热带高压内部盛行下沉气流,这些气流就像一台巨大的“制热机”,在不断增温增压的过程中,将晴热高温牢牢锁定在地面。如果副高强盛且持续时间较长,就容易开启“烧烤”模式。今年6月底到7月初,通城就曾出现过连续9天高温天气。
而处于副高边缘的区域,天气“剧情”又有所不同。由于副高边缘的大气环流比较活跃,加之大量的水汽会沿着副高边缘不断输送过来,在这些水汽和活跃气流的共同作用下,极易触发雷暴大风、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这些降水往往具有突发性强、分布不均等特点,也就是夏季天气预报里的高频天气术语“分散性雷雨或雷雨”。
以我市未来一段时间的天气情况为例,随着台风“竹节草”影响结束,副热带高压再次西伸加强,4日至5日,我市主要处于副高的控制区域,天气以晴热为主,阳光充足,气温逐步回升到高温线附近。到了6日之后,我市的位置逐渐移至副高的边缘地带,此时副高边缘的水汽变得活跃起来,一直到11日,我市又将迎来多轮阵雨或雷雨天气。
气象专家提醒,副热带高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位置和强度每天都在发生微妙的调整,再加上其他天气系统的相互作用,使得夏日的天气变化多端、复杂难测。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及时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短期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做好防暑降温或防雨防雷准备,更好地应对夏日多变的天气。本报记者俞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