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冠东
小时候,过年是一年中最盛大的期待。腊月的寒风里,家中便开始弥漫着忙碌与喜庆气息。
按传统习惯,喝过腊八粥,就开始准备过年了。灌香肠、腌肉、腌鱼、封鸡等,这是过年要备的菜肴。母亲把新鲜猪肉剁碎,加入葱姜末、鸡蛋、面粉和各种调料,用她那双灵巧的手将它们搅拌成细腻的肉泥。随后,一个个圆润的丸子在母亲手中诞生,被轻轻放入滚烫的油锅里。瞬间,油花四溅,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那香味也随之飘散开来,弥漫在整个屋子里。腊月二十三是北方小年,腊月二十四才是南方小年,小年既是打扫的日子,又是送灶王爷的日子。
除夕那天,全家一起贴春联、挂灯笼。父亲搬来梯子,小心翼翼地将春联贴在大门两侧,我则在一旁帮忙递胶水、递春联。一家人有说有笑,温馨极了。当夜幕降临,大红灯笼高高挂起,整个院子被映照得红彤彤的,充满了浓浓年味。饭后是守岁的时刻。爸妈边整理我们的新衣服、新鞋,边聊天。我和哥哥则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烟花,跑到院子里尽情玩耍。当五彩斑斓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整个世界变得如梦如幻,欢呼声也随着烟花绽放而此起彼伏。除夕,小孩会收到长辈的压岁红包。大年初一,给亲戚拜年会收到新年红包。小孩们最喜欢过年,吃美味菜肴,穿新衣、新鞋,拿红包,燃放鞭炮,开心事很多。
正月初五是年后开市的日子,各种国有集体专营商店和乡下供销点的员工在这一天早早地来到店铺,打扫店面,整理货物,贴上“开业大吉”的横幅,寓意着新的一年生意兴隆。熟人相遇说一些吉利的话,“恭喜发财”“生意红火”等。有的乡镇恰逢庙会,更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大人们为春耕做准备,孩童们则是寻找各式玩耍,年味儿甚浓。人们在正月十三前开始准备彩灯,心灵手巧的家长会用篾子、纸张等材料为孩子们扎兔子灯、金鱼灯等各种造型的花灯。母亲开始准备上灯圆子的食材,将糯米粉揉成面团,制作成各种馅料的圆子,如白糖腌制的猪油馅、荠菜咸肉馅等。全家一起吃糯米圆子,寓意“圆圆满满”。糯米粉是自家磨的,细细的、白白的,透着粮食的香气。馅料是白糖拌猪油渣,再撒上芝麻,甜香四溢。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城里的政府部门、国有工厂等单位会在大门上挂各种精美的彩灯,如走马灯、狮子灯等,孩子们拉着自家制作的兔子灯、金鱼灯上街游玩。
鸦园湖边的马路上,游人和花灯渐多,行至江海中路,各路游人会聚,不时有从各巷口加入的游人和兔儿灯,在江海中路、人民中路、黄海路形成相向游走的两条火龙。街头巷尾到处是提花灯、拖兔子灯的孩子,笑声、呼喊声交织在一起。大人们纷纷走出家门,聚在一块儿唠家常、看花灯。
赏灯的同时,文化宫和文化馆还有猜灯谜活动,猜对有奖品,吸引众多男女老少参与,将过年气氛推至高潮。这日子要等到正月十八落灯,家家户户吃了面条,才意味着过年真正结束。现在过年的方式发生了许多变化,但那些关于过年的往事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星,镶嵌在记忆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