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炳堂
凡是上了些年纪的包场人,都记得当年有座公社大礼堂,公社的一些重要活动都放在那儿。除了开会外,还经常在那儿放电影、演戏,因此,人们熟悉它、喜欢它,也记住了它。
公社大礼堂位于竖头街东侧、原供销社里面。如今虽早已看不到大礼堂的踪影,但在20世纪60年代,这里曾是集镇的重要活动中心,全镇人心目中所向往的地方。
其实,大礼堂并不是很大,原本只是供销社堆放货物的一个大仓库。1958年,包场成立了人民公社,公社党委传达上级精神,布置生产任务,要经常召开大会。可就是缺少一个开大会的场所。公社领导镇前镇后转了一圈,一眼看中了这个大仓库。经与供销社商量,决定把仓库腾出来改作会堂,另选地再建仓库。经过初步改造,安装了长竹凳,设置了主席台,新装了门窗,也好坐三百多人,正适合召开公社三级干部(公社、大队、生产队)会议,于是,人们就称之为“公社大礼堂”。
我最早接触大礼堂是在那里看露天电影。那时我们还小,县电影队来镇上放露天电影,地点就安排在大礼堂外面的广场上。当时文化匮乏,能看上一场露天电影对小孩来说就像开了次“大荤”。听说放电影,我们就带上凳子,早早来到电影场占位置。因看电影的人多,有时没抢到好位置,坐在后面又看不到,于是就偷偷溜到大礼堂,坐在窗棂上看。那窗户又大又高,一个窗棂好坐好几人,坐在上面看电影没遮没挡,清清楚楚,好过瘾。后来,我们看电影干脆就不带凳子了,趁早去大礼堂占位置。
春节期间,有剧团来镇上演出也是在大礼堂。这是要收门票的,我们哪有钱买票,就早早来到大礼堂,或藏在椅子下面,或躲在舞台后面,想蒙混过关看“白戏”。管理人员在演出前要清场,我们总是东躲西藏,有时侥幸“躲过一劫”,洋洋得意。但大多被清理出场,只得在外面等着看戏尾巴。一般演出结束前总要开放进场,让人看“戏尾巴”。当时前来演出的有锡剧、越剧、京剧、山歌剧等,记忆较深的是海门山歌剧《雷锋》。
后来,我初中毕业回家参加队里劳动。那年代正逢“革命样板戏”大普及,我们生产队成立了文艺小分队,排练了京剧《智取威虎山》“发动群众”那场,我也参与其中,扮演了一个老大爷,是配角。刚刚排练好,大队通知我们要在公社三级干部会上演出,地点就在公社大礼堂。接到任务,我们既高兴又紧张,高兴的是第一次登上大礼堂舞台,为全社三级干部演出;紧张的是没有经验,担心演不好。既已决定,丑媳妇总得见公婆。我演老大爷比较简单,没有唱段,台词就一两句,不过化妆比较麻烦,几件破衣服还好找,一顶旧棉帽难找。几经周折,最终从邻居大爷家里找到,不大不小正好,颜色灰旧,帽耳垂落,与人物身份非常相符。面部经过一番化妆,皱纹斑驳,两鬓花白,活脱脱一个贫苦老大爷模样。登上舞台,一切按部就班,大家反而放松了。演出结束,获得全场热烈掌声。这是我第一次登上大礼堂演出。
不久,我当上生产队会计,与大礼堂接触多了起来,更多的是在那里参加公社三级干部会议。公社通过会议,把上级的指示要求和本地的生产任务一竿子插到底。当时全公社有22个大队,249个生产队,召开一次会议大礼堂坐得满满当当。三级干部会议一般都是公社领导作报告。20世纪70年代中期,从县里调来一位黄书记,他开会的方法有所不同,三级干部会议上也常让大队、生产队代表发言,或介绍经验,或表示决心。这样会场活跃了,会议效果也提高了。
有一回,我还有幸登上主席台发言。我初中毕业回家后常听海门广播站的节目,也喜欢将身边的好人好事写成稿子投向县广播站。有几回我的稿子竟被县广播站播出了,有两篇稿子还被江苏人民广播电台录用。当时各级都很重视宣传工作,我在媒体中频频用稿的事被公社黄书记知道了,他通知我到公社,要我在三级干部会议上介绍是如何搞好通讯报道的。我从没在大庭广众下发过言,有点胆怯。他鼓励我说,没事,你怎么做的就怎么说。于是,我硬着头皮上台作了发言。谁知,我的发言竟然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发言结束,台下响起阵阵热烈掌声。从这次会议后,我被调到公社专职搞报道工作,当上了“背玉米籽袋”的公社新闻干事。
当上新闻干事后,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为领导写报告。在此期间,我为公社领导写了许多会议报告,都是在大礼堂传达到三级干部。记得有一回,上午接到起草报告任务,下午就要开会。一个会议总得一个多小时,起码得30多张稿件纸,就是抄也得半天。时间紧迫,我顾不上吃中饭连轴转,到开会前也只写了一大半。领导看我着急的样子,安慰说:“不要紧,我拿写好的稿子把会先开起来,你写好后送来就是。”经他这么一说,我就安心了。待我写好后送到会场,正好接得上,领导对我笑笑,我长吁了一口气。事后,公社干部跟我开玩笑:“真行啊,只有电影跑片,你还发明了报告跑片。”随之,大家哈哈大笑。
“大礼堂”毕竟是旧仓库改造的,场地狭小,条件简陋,开始几年开会、演戏尚能应付。但随着岁月的侵蚀,门窗腐朽、屋顶漏雨,渐渐地,那里也就无法开会和演出了。干部群众十分期盼能建一个像样的影剧院。
1982年,公社党委顺应人们的心愿,节衣缩食,从有限的乡镇企业利润中拿出60多万元,建造了一个颇具现代气派的影剧院,四层门楼大厅,曲折型落地玻璃窗,1200多个观众席。落成之后,公社请来省县剧团连演一个月,大家欣喜若狂,大过一把看戏瘾。
自那以后,人们告别了那破旧不堪的大礼堂。后来,在镇区改造中,“大礼堂”作为危房被拆除了,消失于人们的视野。然而,那浓浓的“礼堂情结”却牢牢印记在包场人民的心中,也常常回放在我的梦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