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6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江海晚报

一幅优美的濠河插画

日期:02-26
字号:
版面:第A12版:文化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羌松延

南通自1906年在州城西南规建第一座公园起,又先后建成唐闸公园、师山公园、如皋公园及五公园等,其中以地处西南濠河的五公园声名最著。由于五公园的存在,南通城区不仅有了公园第一至第四桥,还出现了公园路、西公园路,城厢八镇中的公园镇也设立在此。1919年,江苏第一份戏剧报《公园日报》在通创刊,到次年重办时更名为《公园日刊》。《五山日报》则定其副刊名为“中公园”。诸多“公园”命名,足以彰显当年五公园在南通人心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缘起:社会变革催生公园规划

清末民初的南通,“风俗日益浇薄,赌博固妨害社会”,张謇深感“社会堕落,风俗卑劣,不有公园又将何以振之牖之?此种振之、牖之之责,应我地方父老所同负也”。他认为:“公园者,人情之囿,实业之华,而教育之圭表也”,即公园是人们联络和交流情感的地方,是衡量实业是否繁华、教育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

彼时,南通最早的一座公园已遭废弃,而筹备多年的博物苑“尚未整理就绪,殊未能餍(意为满足)普通人民之望,张啬老忧之,拟办公园五处”。为给民众提供公共游览之所,五公园规划构想应运而生。

1917年2月,《时事新报》披露五公园初始规划方案:“先就奎楼扩建为中公园,狼山前为南公园,城内支提塔(按:即光孝塔)旁为北公园,已成之博物苑为东公园,城西小菜场左近为西公园”,预算总经费约1.5万元,且已获得卢鸿钧知事及绅商等认助5000元,剩余款项待进一步筹集。

然而,不久之后规划发生重大调整。据3月报载:“近由管(云臣)镇守使、卢县长、张退公、啬公等发起,改筑于奎楼四偏隔河隙地,临流各建公园一所,并奎楼为五。”“规东西南北中五区,若铜铁铅银金一冶。”具体由“张啬老就濠南择定相当地点……东在西寺后濠边,南在马路前月潭与众堂,西在奎楼对岸新填半月形地,北即旧公园,中即奎楼全部”。相较于原规划,仅中公园位置没变,余以此处“水渚范围太窄也,复于东西南北购地作四园,以扩张而点缀之”。五公园占地不多,但布局紧凑合理,时有人称:“弹丸之地,竟有公园五,亦为内地仅有之处也。”

二、建设:群策群力铸就濠滨盛景

其实,五公园建设在1917年规划之前即“曾略事点缀而未臻完善”。若据1921年所刊黄炎《南通五公园记》,则可追溯至1913年张謇率先启动该工程:“屋之破坏者,葺之;岸之凹凸者,平之;池纵横,架桥以通之;无山,叠石而山之。越四载成。”然其主要建设阶段集中在1917年农历二月至中秋节期间。如是年3月报载:“已鸠工庀材,从事布置,跨濠大桥兴工已两星期,奎楼东北角及西公园基址亦着手填筑。”

为筹措经费,保证工程进行,管、卢与张謇兄弟等人联名在沪通两地报端发布《南通公园募捐修建启》:“所望或输料物,或助金钱,各分郗氏积储之余,共成洛滨观禊之所。”张詧、张謇、刘伯襄兄弟与张敬孺积极带头,分别认捐1000元、3000元、1300元、200元。而各界此前已有捐钱助物:张謇1945元,张詧2584元,张謇幕僚宋跃门、大生纱厂董事李伯蕴、通城名医汤浣香及角富大赉盐垦公司职员王经六、四安士绅黄伯勋等合捐1387.53元,另有图书馆助旧房料3间,警察局助旧房料4间。8月,张謇更是将其子张孝若出国留学获赠的2500元馈金全部“移助南通公园”。张謇多次捐款,体现了其非凡的热忱与担当。

1917年夏,“公园工程行过半矣,进行之序渐由外部之建筑而趋于内部之设备”。奈因经费不足,张謇自6月9日起在《通海新报》刊载启事,详细列出所需陈设品物及应用器具清单,向各区广泛征求。

除了捐助钱物外,地方各界还以其他方式参与其中。如中学堂东居民钱冠群以“五山之北五公园,五五对峙”为上联,登报征集下联,并承诺对“前列者赠品从丰”,果得“一邑之中一大苑,一一藏珍”等佳联。民众之热情,于兹可见。

经过约半年时间的努力,五公园于8月下旬至9月中旬相继完工。

9月30日中秋节,男女嘉宾纷至沓来,车马络绎不绝。上午“九时半行开幕式,首由张啬老述公园缘起,次司账者报告用款”,随后有高诚身、张詧、姚蕴素等致辞,“七中(按:今南通中学)学生排队往观”“男学生唱《公园歌》,继之以军乐而礼成”。

此后,五公园持续发展完善。1918年8月,“添建观万流亭、游泳池、动物室”。1922年,“将南公园等处路身驳宽二丈,并委托县工程师孙君之厦规划改建第三桥(按:今南公园桥前身),下樁系用钢筋水泥筑成,桥面计宽三丈二尺”,而拓宽之路亦敷筑石子,提升了公园的品质和游览便利性。

三、功能:多元融合打造公共乐园

史载五公园“由张啬公集资兴办,中公园系就奎楼改建,北公园为原有公园旧址,东西两公园则利用义塚,南公园为填河溢出之地全部规划”。公园开幕,即成南通新晋地标,不仅吸引了本地民众的脚步,也是外地来通人士的必打卡景点。

“五公园者,分东西南北中,濠河四绕,中建十字长坝为马路,夹植垂柳,台阁亭榭,花卉木石,南北错列,东西相望,面积顷余,非常壮阔。”从这名来通参观者的记述可见,五公园尺度不大,亦不事奢华,但充分利用自然元素,广植花木,尽显质朴野趣。再查1924年所记“濒濠十景”,有奎楼谱曲、苏舫徵姬、南园品茗、桃坞看花、堤边试马、濠上观鱼、万流漾碧七景与五公园有关,充分展现出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与人文魅力,也就成了民众休憩之佳绝处。

关于五公园的不同功能,已有记述颇多,拙文仅就其特点作一概括。

一是实现多元融合。公园是学习西方的产物,而南通能在规划建设过程中积极实现本土化,演化出宴请会客、举行重要活动等功能。如园内品茗消遣的地方既多又好,尤其是北公园,不仅有观万流亭可供赏景,还有楼下伫泊的苏来舫增添雅趣。在传统节庆活动中,其本土特色更为显著。如1924年七夕大会,曾“请扎彩名司扎成数十只喜鹊在中公园后天桥上,联成一座鹊桥,并扎成牛郎织女会合其上,装以电灯,五光十色,煞是好看,恍疑人间天上”;“至沪聘请大鼓及双簧名角在中公园演唱,弦歌互答,色艺双绝”;“更俗剧场将影戏移至东公园露天开映”;“伶工学生在南公园排演拿手好戏”;“北公园大放焰火,光辉四射,灿烂夺目”;“办画船数只,张灯挂彩,往来河中”;“在中公园装挂花灯数十盏,形式不同,各极其妙,并在五公园环河装置点灯数百盏,如同白昼”,营造出浓郁的节日氛围。

二是重视教化功能。张謇在引进西方市政理念建造公园时,就考虑到这一点。园内除植有花草树木,置有亭台楼阁外,还设有通俗演教场,旨在“于众人资劝戒、益见闻”。同时还在公园悬挂公益标语,频繁举行书画作品、绣品、地方物品及兰、菊等展览。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公园的教化功能进一步强化。查当年南通民众教育计划:“就中公园设立中山馆、国耻馆、国货陈列馆及农产品、工艺品、商品陈列之所;西公园设动物园、植物园、矿物陈列所;南公园设公共理科实验室、美术馆及南园茶社;东公园设儿童乐园及民众阅书报室,北公园设弹子房、网球场。”并拟聘陶行知担任乡村教育讲师。除固定陈列外,民教馆还举办诸如棉作、土布等主题鲜明的展览,大力提倡拒绝日货、服用通布等理念,将休闲娱乐与爱国爱乡等教育紧密结合,使民众在休闲放松的同时,能够增长知识,受到教化。

四、管理:与时俱进推动公园发展

民国时期,五公园的管理主要历经三个阶段。建园伊始,张謇亲自担任会长,在南公园设立“五公园管理事业委员会”,全面负责公园的管理工作。“及啬老逝世后,其子孝若即辞官守制,并组织自治总务处,继承主持公园事务。”1928年6月,依据《江苏县教育局局务分课条例》,公园被纳入社会教育范畴。县教育局与张孝若经过协商,计划将公园拨归教育局管理。至1929年1月,五公园正式由教育局接收,管理体制逐渐走向规范化。

南通公园、学校、剧场等场所及路桥的修建使南通城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南门以外更是焕然一新。日趋完善的配套设施不仅为百姓生活带来了便利,提升了生活品质,还推动了城南土地的迅速增值。据1920年《民国日报》载:“六七年前南门外一带多荒芜不治,地皮不过二三十元一亩,今则修治道路,焕然一新,每亩地须五六百元。”五公园作为民国南通公共建设的重要成果,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也见证了民国南通城市建设与社会变革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