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清晨6时许,天气微冷,通州区二甲镇三甲社区居民张玉芳家的厨房里热气氤氲。等早饭齐备,她拎上装满的保温桶来到邻居柳和选家,熟稔地扶起柳和选,一勺勺喂完饭,再烧上几壶热水,细细地帮忙擦身、按摩。这样的流程从2008年延续至今。邻居陆宏才感叹:“柳家灶台冷了17年,张大姐的保温桶却从没凉过。”
张玉芳今年77岁,大半的时间都在尽己所能帮助别人。43年来,受她照顾的困难村民有20多人。在她的带动下,儿孙、邻居都成了“星星之火”,在二甲镇的土地上燃起慈善的“燎原星河”。
17年如一日,胜似亲姐妹
柳和选知道,张玉芳是她生命中的贵人。“当年要不是玉芳,我早活不下去了。这些年多亏了她照顾,我才能每天三顿吃上热乎饭。”说起张玉芳,躺在床上的柳和选眼泪不住地流,语气里透着感激。
今年77岁的柳和选是三甲社区的困难户,2008年的一次意外导致她终身瘫痪。面对老实巴交的丈夫和有智力缺陷的儿子,还有自己高额的治疗费,当时的柳和选感到深深的绝望。
身为村民组长的张玉芳知道这一情况后,主动上门解困:“不要怕,只要我在一天,就一定不会让你们饿肚子。”离开柳家,张玉芳立即发起为柳和选捐款的活动,短短3天募集善款4000多元。平日里,她还帮柳和选家买米买油、充煤气,抽空在柳和选家闲置的菜地种上了蔬菜。
2017年至2021年,柳和选的丈夫、儿子相继因病去世,自己又瘫痪在床,日子眼看着到了头。张玉芳再次发动群众捐款1万多元,帮助柳和选料理了家人的后事,并多次安慰、劝说和引导:“放宽心,以后你的生活我来负责。”正是这句承诺让她从最初的接济变成对柳和选生活的全面接管。17年来,张玉芳帮柳和选买药、买菜、做饭、洗衣、打扫卫生……像家人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她的生活。
因为常年卧病在床,柳和选的脾气变得有些古怪,有时会嫌弃买的菜不够新鲜,有时又会因为一些琐碎小事发火……张玉芳总是轻声安抚:“咱们说好要做伴到老的。”两人不是亲姐妹,胜似亲姐妹。
扶危济困,
热心帮忙暖民心
柳和选不是张玉芳照顾的第一个困难老人。
早在1982年,同村的孤寡老人苏桃桃瘫痪在床,拒绝住进养老院,张玉芳毅然站出来。她每日清理失禁床褥、端送热饭,冬洗被子、夏刷凉席,直至老人安详离世。一直到现在,张玉芳夫妇依旧会在清明期间给苏桃桃扫墓。
1985年一个冬夜,村民管仲芝突发哮喘。接到其家人的求助后,张玉芳顶着风雪将她送往医院,跑上跑下办理住院手续,还垫付了医疗费。管仲芝住院期间,她每天都去医院送餐,直到管仲芝康复出院。
谁家吵架了,张玉芳主动帮忙调解;谁家需要粮食种子,她又会主动赠予。村里哪些老人独居,哪些老人无儿无女,哪些老人居住条件差,哪些老人吃鱼虾、鸡蛋过敏,哪些老人爱吃红烧肉,没人比张玉芳更清楚……每次遇到需要帮助的村民,张玉芳总是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大家遇到困难,第一个想到的也是张玉芳。
43年来,张玉芳先后帮助患病邻里、困难村民等20多人,为他们筑起遮风挡雨的温馨港湾。上周,张玉芳进入“中国好人”的省级推荐名单,老人对此很淡然:“我做这些事情从来没想过要获得什么回报。只要我还做得动,就会把好事做到底。”
爱心绵延,
汇聚燎原星火
张玉芳家有张特殊的值班表:女儿负责定期送菜,儿子承包周末保洁,就连上初中的孙子也认领了“陪柳奶奶聊天解闷”的任务。这张汇聚了三代人爱心的排班表见证着一个平凡的农村妇女以一己之力唤醒了家人的向善之心。
张玉芳的爱心不仅感染着家人,更影响带动了一群人。在柳和选家,邻居们自发形成爱心接力:邻居王婶送来棉衣;理发店小伙定期上门为柳和选理发;村医每个月及时送来消炎药,帮柳和选做基础检查……
“从前觉得好人难做,现在发现好人就在身边。我也要尽己所能,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95后村务工作者毛雯静受张玉芳事迹感染,组织30多名志愿者定期为社区的孤寡老人理发、修剪指甲。
每个人都在用实际行动让爱心得到传承与延续。对此,张玉芳欣慰又自豪:“我做这些事情从来没想过要获得什么回报。只要我还做得动,就会把好事做到底,关心帮助邻居。”
“助人不是惊天动地,而是细水长流。张玉芳让我们相信,每个普通人都能成为道德星火。”二甲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所长姜铮莉表示,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其中,让“江苏好人”的种子在江海大地生根发芽。
本报记者徐爱银
本报通讯员季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