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秀云
宗白华先生无疑是深研并洞悉中国传统艺术的美学大师。早在1943年3月,他就在《时与潮文艺》的创刊号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其中有一个观点不仅是在中国艺术研究乃至在世界艺术研究中都独树一帜,那就是他对舞蹈的灼见。先生认为,“舞”是中国一切艺术境界的典型,它不仅是宇宙创化过程的象征,它还是一切艺术表现的究竟状态,因为“舞”具有最高度的韵律、节奏、秩序和理性,同时也是最高度的生命、旋动、力和热情,是从艺术家最深的“心源”和“造化”接触时突然的领悟和震动中诞生的意境。先生的观点不仅阐述了舞蹈本身的特征,同时也阐明了舞蹈对于其他艺术意境的本质影响。虽然距今已八十载有余,但在中央电视台各届春晚,以及各地方电视台春晚的艺术节目中,它都得到了极好的验证。
与一切艺术一样,想要对舞蹈进行理解和解析,首先应追溯舞蹈的起源。关于舞蹈的起源,?宗白华在《艺术学》“艺术的起源与进化”一节中写道:“狂舞亦为野人之现象,或为(爱欲)亲近,或为战后庆贺,或为祭祀祝祷。拟容的舞蹈,或仿禽兽,或效麒麟,亦为天然的表现。”后至春秋,《诗序》中有云:“永(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战国《孟子·离娄上》也写道:“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意思是说,人们在快乐得连唱歌都不足以表达时,会不知不觉手舞足蹈起来。由此可见,舞蹈乃是人类生命之初最天然的情感表现和动感美学,人们通过身体的旋动、力量与热情,传达生命的喜悦,赓续至今。
央视春晚上谭维维的《潮起舞英歌》将传承了300多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英歌舞演绎得豪迈洒脱、气势如虹。舞者们手持鼓槌、步伐铿锵,其中还充分糅杂了中华战舞、戏剧和武术等传统元素,与英歌舞激越的音乐节奏、韵律完美结合,蓬勃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战斗的英雄气概以及自信昂扬、勇往直前的生命力,令人热血沸腾,真不知不觉要“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河南电视台春晚上由舞蹈家杨丽萍编导的舞蹈《蛇来运转》则以另一种氤氲的气氛唯美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创世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宇宙一片混沌,四时朝暮垂垂,乾坤天地茫茫,轻清与重浊两股气流,胡搅蛮缠,鸿濛未分。后经创世神开天辟地,清气上扬,浊气下沉,清浊轻重之间方露出巨大的罅缝与光芒,上为天,下为地,而广阔天地之间即为生命的诞生与创造提供了宏伟的福祉。于是就在这样一个清明鲜润的人之初世界,伏羲与女娲缔造了中华儿女,从此生生不息,周而复始,江海奔腾,前者象征智慧,后者象征灵性。整部舞蹈在舞者们精湛的艺术表演与现代光影科技绝妙的融合中呈现出令人震撼的生命律动与力的美感。
舞蹈起源于“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但随着舞蹈艺术的发展,舞蹈的内涵已不仅仅只是形体的律动和简单的情绪表达,而开始具有描述道与意境的功能。抑或应该反过来说,人们对于道与意境的追求和探索常常使自己失落于造化的核心,沉冥入神,“穷元妙于意表,合神变乎天机”,深不可测的玄冥的体验需要升华而出,而这时只有“舞”,这最紧密的律法和最热烈的旋动,才能使这深不可测的玄冥的境界具象化、肉身化。从这个角度上讲,“舞”艺即“道”艺。“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舞蹈的本体首先是音乐的节奏和韵律,然后透过“秩序的网幕”,使“鸿濛之理”闪闪发光。这秩序的网幕即是线、点、光、色、形体、声音甚至文字有机的谐和。央视春晚上为数不多的舞蹈无疑都是“道”艺。
由北京舞蹈学院表演的《喜上枝头》中,偌大的舞台被聚拢成一卷巨幅的国画画轴,“画”中巨型的松树枝丫道具行神如空,行气如虹,舞者在枝丫上或坐或立、灵动起舞。窈窕的形体、巧妙的发型、青翠的舞衣,以及经过独特设计的闪断动作,丢帧一样的顿感,不论从形似还是神似,都无一不巧妙地描绘出喜鹊俏皮的神态,而这种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也必然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许,即所谓“喜上枝头”的美好寓意。这是国人共同秉持的温情之道。
广州芭蕾舞剧院创排的现代芭蕾《伊人》,以《诗经》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为创作灵感,舞者们舞步轻盈、身姿曼妙,一身粉白的舞衣静若处子,纤尘不染。然后随着一丝轻风吹过,舞者们纷纷动若蒲柳、翩跹移步,柔弱无骨的脚尖划过春晚舞台上的一池春水,荡漾的涟漪由点到线、由线及面、由细节到情节、由个体到集体。这是一幅中西合璧、如仙似幻的美人群像图,空灵纯净、在水一方的东方意境借助西方芭蕾优雅的形体和线条展现得到了完美的演绎和表达。
对于中国文人的节气之道来讲,植物界“梅兰竹菊”四君子大概是最永恒的象征之物了。由浙江舞蹈学院编排的舞蹈《幽兰》,以山石为基,以天青为衣,仰天地正气,赖万物性灵,孕兰花之形,育君子之品。幽兰生于幽谷深冥却傲然于世,幽兰一身青衣素洁却能开出最灿烂的花,幽兰从不争春却永远是春不可或缺的风景,幽兰充沛的自我是天地,是秩序,是诗,是音乐,是万象在旁,是磅礴的生命力量。如何去宣张这种力量,唯有“舞”,轻旋却有力的飞舞,热烈却秩序的身姿、傲然却内敛的脉络,道表于“舞”,道亦给予“舞”深度和灵魂。
舞蹈作为一种“道”艺,必然会对其他艺术产生启示而最终令艺术家们明白究竟,领悟和生发。这种领悟和生发广泛表现在中国的书法、武术、绘画和戏剧,甚至庄严的建筑中,它们都无一不贯穿着舞蹈精神。
央视春晚中就有非舞蹈类目的艺术表演与此密切相关。由甄子丹领衔主演的武术节目《笔走龙蛇》,表面上看是在讲述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但实际上同等份糅杂了同样博大精深、笔走龙蛇的书法精神,而这两样艺术样式是被紧紧结合在浩荡奔驰的音乐节奏和舞蹈韵律中的,舞蹈和节奏为其根本,武术和书法为其衍生,从而共同创造出一道惊艳无比的艺术盛宴。
至于绘画,去岁春晚的《只此青绿》已耳熟能详;戏剧自不必言,各届春晚必不可少的重头戏中,舞蹈节奏和动作更是数不胜数。最要提示的一点是舞蹈道学对于建筑的启示。凤凰传奇的中国传统建筑创演秀《栋梁》虽然是一首歌曲节目,但其运用央视舞台虚实融合的超高清制作系统,并采用数字技术融合拍摄,通过打造无限延展的舞台虚拟空间,再现了中国建筑千年的神韵和文化内涵。其中飞檐风铎、亭台楼阁、天圆地方、歇山悬山都充满着韵律、节奏、秩序、线条、意境和舞蹈的美学。
“‘道’的生命和‘艺’的生命,游刃于虚,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易》云,‘天地氤氲,万物化醇’,这生生的节奏即是中国艺术境界最后的源泉。”宗白华对艺术美学与道学的总结有钟鼎之音,愿已申请吉尼斯纪录成功的春晚文化大餐,天地氤氲秀结,透鸿濛之理,留百代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