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女演员因分离转换障碍住院的消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也让大众目光聚焦到这一相对陌生的精神疾病上。
分离转换障碍曾被称为癔症,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在早期,人们对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认识有限,常带有神秘色彩的解读。在欧洲,过去曾采用过多种治疗方法,如催眠疗法等,试图探索患者隐藏在意识深处的困扰和冲突,通过引导患者进入催眠状态,挖掘其潜意识中的记忆和情感,进而缓解症状。
弗洛伊德对分离转换障碍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提出潜意识理论,认为这类疾病是患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冲突、被压抑的欲望和创伤经历等,通过身体症状或行为异常表现出来。例如,患者可能在经历重大生活事件后无法正常处理情绪,进而转化为身体上的麻痹、抽搐或失忆等症状,而这些看似奇怪的表现其实是心理问题的躯体化呈现。
分离转换障碍与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抑郁症主要以持续的情绪低落、失去兴趣和快乐感、自责自罪等为核心症状,其病因与神经递质失衡、遗传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等有关;焦虑症则突出表现为过度的、难以控制的焦虑情绪和担忧,常伴有心慌、出汗等身体反应。而分离转换障碍侧重于心理冲突的躯体化和意识状态的改变。不过,它们在发病机制上可能都涉及神经生物学因素和心理社会应激因素的交互作用,且长期患有这些疾病都可能对人的生活质量、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部分患者甚至可能同时患有多种精神疾病,病情更加复杂。
面对分离转换障碍以及各类精神疾病,我们应保持科学理性的态度,减少对患者的误解和歧视。当发现身边人出现情绪或行为异常时,应及时鼓励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学会正确应对压力和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朱圣洁 朱颖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