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盏青花瓷盖碗,盛满拉上花的拿铁,三个白糯圆子藏匿其中。元宵节这天,唐闸涉园咖啡推出节日特供“元宵拿铁”,成为当天热销款。在南通,一些别具一格的咖啡店吸引市民游客前来打卡。咖啡店内吟诗诵词、体验非遗,咖啡店外举杯与地标性建筑合影留念,成为流行玩法。一杯咖啡入肚,喝的是香甜苦味儿,品的是文化情怀,小小咖啡杯摇身一变成为城市文化宣传的载体。
沿着通扬运河,走进唐闸古镇,复兴巷内散发出隐隐约约的咖啡香气。循着香气走去,保留着古镇原貌的河西小院现于眼前。院门上,南通木版年画《披风官》“开门迎客”。
正对大门,两个竹编椅、五个竹编灯笼,打造出一方拍照打卡的年味景观。这些竹编制品均出自南通竹编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之手。灯笼上印着锦鲤、龙凤图腾、“福”字等,寄托着美好的寓意,成了热门拍照道具。
走进咖啡店,一股浓烈的传统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屋内两根木柱上张贴着一对木版年画《状元将军》,点餐台则以画幅更小的木版年画《五子将军》为装饰,顶灯下悬挂着的蛇纹螺旋造型红色剪纸投射出柔美的光影,“锦鲤送福”“喜上‘梅’梢”“连连有‘福’”等造型各异的剪纸窗花点缀四处,四幅精致秀美的木艺雕刻挂于墙面,咖啡味、年味与文化味在小小的咖啡屋中氤氲开来。
“我们的愿景是以咖啡店为媒介,将南通非遗呈现、传播给更多人,希望大家提到南通时,能有一种文化自信。”咖啡店创始人之一的潘静表示。出于对非遗的浓厚兴趣,2023年下半年开始,创始团队开始走访海安、如皋、如东等地,研究地方志、古籍等文献资料,寻找板鹞风筝、色织土布、通作家具等南通非遗印记。在长达近一年的非遗探寻之旅后,最终将木版年画、蓝印花布、剪纸、竹编等南通非遗技艺和元素改造设计进咖啡店中,呈现出目之所及皆非遗的美学效果。
点一杯咖啡,沉醉在非遗氛围中,许多人都主动向店员问起这些非遗背后的故事。“很高兴看到这么多年轻人想要了解非遗、喜欢非遗,这对我们自己而言,算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潘静笑着说道。
“一个咖啡店,带火一座山。”剑山的一名游客在游览了剑山文殊院、状元亭,举起状元阁咖啡拍照打卡后,在社交媒体上分享道。
“之前没来玩过,也不知道剑山上还有文殊院和状元亭。”市民周舒舒刷到网友的打卡帖后,带着即将参加中考的儿子前来祈福。她点了一杯“金榜‘提’名”青提美式,将这杯杯身印满“金榜题名”“前程似锦”“梦想成真”等祝福语的咖啡送给儿子。
站在剑山之巅,狼山、长江的壮阔美景尽收眼底。景区工作人员白雪表示,这次咖啡店的“出圈”既得益于自然风光的先天优势,更来源于对文化底蕴的挖掘和融合。张謇曾钟爱剑山并留下诸多佳话,文殊院、状元亭、普同塔、陈实功纪念碑等景点散发着独特的人文魅力。一杯咖啡,打开了剑山文化宣传的出口,游客慕名而来,拍照打卡后再扬名而去,让这座古老的山澎湃出新的生机。
濠河之畔,古朴庄重的文峰塔静立于此。塔影倒映在池上,春风吹皱水面,塔影随着咖啡香气浮动。傍晚,许多市民来到文峰塔旁的塔影咖啡,等一场熔金落日,等屋顶的人造月亮亮起,在咖啡屋顶的绝佳机位与文峰塔合影。
摄影爱好者龚玺带着单反相机前来拍照,她坦言:“我从小就住在附近,但从来没有注意过这里还能拍出这么好看的照片。”她认为,以年轻人热衷的咖啡为窗口,通过“出片”的方式,可以带动更多人了解文峰塔的文化历史。日落之后,龚玺如愿收获了许多“大片”,她将把这些照片上传到社交媒体,向更多人宣传南通城市文化。
“咖”藏万象,赋能文旅新势力
新年期间,涉园推出“涉园雅集”艺术体验项目,将漂漆扇和红包拓印与咖啡店集于一体。大人们喝咖啡聊天,孩子们动手体验拓印、制作漆扇。“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打造一个全龄友好的咖啡屋,在拉动消费的同时,也让南通文化渗入各个群体。”涉园园林主理人钱建华说道。涉园以其鲜明的中式园林风格,成为一张立体的城市文化名片,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
年画版冰箱贴、扑克、日历……与随处可见木版年画的店内风格一脉相承,河西咖啡在南通木版年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指导下设计了一套文创产品,让顾客们在品尝咖啡、沉浸非遗氛围之外,还能将非遗元素带回家。“对非遗,从我们自身的热爱,到以咖啡店的形式呈现,再到让顾客带回家,实现了让‘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潘静分享道。
“我要把这个印着‘状元’的杯子带回家给孩子装牛奶喝。”受到剑山游客的启发,状元阁咖啡在杯子的设计上也用起了心思,推出带有状元帽装饰的咖啡杯,受到广大游客的喜爱。此外,还设计推出了福运系列摆件、胸针等具有状元元素的文创产品。
包含各种南通元素的系列明信片、帆布包、冰箱贴、笔记本,《张謇与唐家闸》《风情唐闸》《话说寺街西南营》等有关南通文化历史的书籍……唐闸古镇里,一家咖啡店内的商品琳琅满目。一名来自云南的游客此行特地打卡唐闸古镇,被这家风格独特的咖啡店吸引了进来,她点了一杯咖啡后精心挑选起了明信片。对她来说,在这个含“通”量满满的咖啡店里,用一杯咖啡的时间,给喜欢的人写一封情书,成为这次旅途中最浪漫的事。本报见习记者邢知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