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气沉沉、哀乐低回,6时58分,搭载着吴九成英灵的车辆从泰州市姜堰区蒋垛镇出发,沿着中国工农红军南通如皋红军小学、江安镇红十四军纪念碑园、磨头镇老户庄战斗遗址等处一路前行。沿途如皋群众自发聚集在道路两旁,手持白花目送灵车远去。
整座城市,以最高礼遇迎接最可爱的人回家。在庄重肃穆的氛围中,微风轻拂,一朵朵白色的胸花仿佛在诉说着老战士的传奇故事。
1915年10月13日,吴九成出生于泰县李庄吴家舍一个贫苦家庭,年幼丧父,不得不在乱世中颠沛流离,最终被如皋贲家巷小燕庄(现江安镇胜利社区34组)的清末秀才尤德甫收养。
1930年4月,红十四军在如皋成立,当年仅16岁的吴九成毅然投身革命,成为这支江苏境内唯一正规红军武装的一员。他手持砍马刀,经历了从“老户庄战斗”到“八面围剿”“黄桥八三暴动”等数十次生死较量,留下了右胸的刺刀伤痕,见证了其在战斗中的无畏冲锋。1941年重返家乡后,吴九成继续为新四军缝制军衣、传递情报。
新中国成立后,吴九成脱下军装,继续从事裁缝工作,在诚实经营、秉持初心中坚定着一个信念:渴望获得组织认可其红军身份,重回红十四军这个大家庭。然而,战火中损毁的档案让他的这一愿望迟迟未能实现。
直到2015年,如皋红十四军研究会和相关部门历经一年调查论证,初步确认了吴九成的红军身份,后经民政部门复查上报,直到2016年8月11日,吴九成同志被正式认定为“红军失散人员”,省民政厅工作人员更亲自送上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章。那一刻,埋藏86年的身份归属终于尘埃落定。老人的这份坚韧与质朴,正是革命者最纯粹的精神底色。
全城出动,迎接英雄回归
在如皋和姜堰两地,吴九成的事迹一直广为传颂,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7时50分,车队进入搬经镇(分界),搬经镇芹界村居民许新明早早地守在路边,只为送这位老战士最后一程。“老战士虽然离开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存了下来,我们会进一步传承这种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人民在我心中,为人民谋福利。”
中国工农红军南通如皋红军小学学生孙梦佳手捧鲜花站在街道旁,脸上写满崇敬。“吴九成老爷爷的离开令我们十分难过,先辈们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是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是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我们将以先辈们为楷模,把革命的红旗一代一代扛下去,将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除了孩子们以外,大人们也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对英雄的缅怀,自发地聚集在道路两旁,手拿菊花,神情肃穆,静静站立。这一刻,时间仿佛凝固,人们的心灵紧密相连。“作为红军传人,我们将谨记老红军的教诲,继承和弘扬革命传统,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江安镇周庄社区居民张朵默默地注视着,直到车队完全消失在视线之外。
下午1时30分,吴九成遗体告别仪式在如皋市殡仪馆举行。追悼厅内整齐摆放着花篮和花圈,大厅上方的电子横幅上写着“沉痛悼念吴九成同志”,每一个字都饱含着人们对这位革命老战士深切的怀念和哀思。
伴随着低回的哀乐声,参加告别仪式的领导、社会各界人士及亲友肃立默哀,并依次面向吴九成同志遗体三鞠躬,深切表达哀悼之情。
“我死后,请让我回到红十四军曾经战斗过的土地,我要跟团长和战友在一起。”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最后一位战士吴九成临终前的愿望。昨天,吴九成的遗体在亲属和社会各界群众的护送下,踏上了最后的归途。英雄,终于“归队”。
薪火相传,延续革命精神
从硝烟弥漫的战场到平凡裁缝铺,从身份未明的淡泊到夙愿得偿的欣慰,吴九成亲历了红十四军的壮烈、抗日烽火的淬炼,也见证了新中国的崛起与复兴。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传奇,更是中国革命史的缩影。
吴九成的晚年,亦是革命精神的延续。他始终不忘自己是一名红军战士,坚持以讲述红十四军故事、弘扬红十四军精神为己任,积极参加革命精神宣传教育活动。
吴九成的儿子吴伯仁说:“父亲每天都要收听新闻广播,时刻关注国家大事,常常提醒后辈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争取为国家和人民多作贡献。”
从2019年起,吴九成每年国庆带领全家四代20余口人举行“四世同堂”升旗仪式,身着红军军装、高唱革命歌曲的他,将家国情怀融入血脉。2024年,央视以其为原型拍摄微电影《国旗之下》,让更多人铭记了这段历史。即便在110岁生日当天,吴九成仍精神矍铄,讲述战斗故事,叮嘱后辈“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如今,这份家国情怀已化作血脉延续。吴九成的小重外孙陈子恒去年在升旗仪式中担任家庭升旗手,当听到太姥爷满怀激情地唱起《东方红》:“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他在心里暗自立志,长大后一定要报效祖国。
吴九成希望自己离世后能够回到红十四军根源地,回到那片与战友们一起浴血奋战过的红色土地。老人的这一想法得到了家人的理解与支持,也让革命老区如皋的万千儿女热血沸腾、充满干劲。
如皋市委书记何益军说,不论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还是开展重大技术创新;不论是加快建设南通跨江融合发展样板区,还是“以港强市、产创协同、跨江融合、绿色共享”四大战略,吴九成同志所代表的红十四军精神薪火相传,永不凋零,将一如既往地见证着如皋这片红色热土的繁荣与安宁。
本报记者陈嘉仪
本报通讯员蔡易 徐雅珺 高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