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伯文
面食泛指小麦磨成面粉后演化成的各种食品。在这个家族中的主要骨干应该是面条、饺子与馒头。苏中地区称饺子为扁食,是因其形状扁扁的而得名。
饺子的变数在馅,包法也有好几种形状。但包饺子因其难度超过面条,所以比较有仪式感,也更隆重些。若在军营,包饺子之日便是战士们的节日狂欢,个个满脸堆笑,连队里平时的紧张、严肃一扫而空,只剩下活泼二字了,战友们走起路来也是脚下生风。馒头虽是大众食物,究其做法也不外乎老窖与酵母两种而已,没有太多的学问可深究。馒头养胃,人们也对它津津乐道。
在面食大家族中影响极广泛的有山东煎饼、新疆馕、黄桥烧饼、西亭脆饼,苏中地区的馒头干也有一席之地。这些面食都从远古走来,曾是稀罕物。适宜外出讨生活的人们随身携带,能久存,是充饥养命的干货。如今,这些吃食渐渐被量产的方便面、饼干、面包所取代。
我对面条的认识,从父母常和邻里间扯闲篇时便知。男孩相亲,一定要看女娃有没有擀面做鞋的手艺。有!说明姑娘灵巧,是正经人家,打小让娃学会了一辈子能用得着的生活技能,也就有了不被婆家人拿捏的底气。可见擀面的手艺已然上升到了成家立业之根基。而对面条的情感升华是我入伍进了军营。20世纪70年代的部队,6元钱/月的津贴,0.47元一天的伙食费,比当时普通农村人的生活显然上了档次。尤其是战士生病头疼脑热时,卫生员看一下,给几粒药片,蒙头睡上几小时,附上通知,伙房会煮上一碗西红柿面条,叫着“病号饭”,闻着病号饭显然是滴了香油的。还盖着一个荷包蛋,看着个个莫不垂涎,心想着自己什么时候也要享受一碗病号饭。
从面条的特性而言,它让人喜爱是有其自身优势的。如今虽说家庭手擀面能者越来越少,但挂面在超市里随处可见,菜市场里水面品种也是林林总总,随性而购之。我想着面条受人喜爱的理由是不挑拣搭配:青菜可、大白菜可、雪菜也可、韭菜更佳,此外还可与鸡蛋、西红柿、大肠、大排、肝、牛肉、肉丝、青椒、虾仁、香菇搭配。虾籽面是上等中的上等。苏州的东吴面馆讲究,能做出四十种左右的盖浇面,可用琳琅满目来形容。你若好这一口,每天去换着品尝,也要一个半月的时间。面条是离百姓餐桌最近、最温馨的吃食。如今生活好了,上了岁数的人喜欢上了荞麦面,滴水成冰的大寒季节,晚饭来一海碗青菜荞麦面,既防血糖上升,又避免起夜,何不快哉。
细想想,其实面条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可以说是生活的一种再现。比如说:上灯的圆子落灯的面,春节的第一天晚饭,大户小家都要吃面条,是祖上传下的习俗。民间老年人贺生日称吃面,无论老幼过生日都要奉上长寿面,面条成了美好使者。东北方言说“拴腿的面条滚蛋的饺子或抬腿饺子落腿面”,都是人类生活的写照。听戏听腔,吃面喝汤,面汤的质量似乎决定着一碗面好不好。如何让老少咸宜,是考验一家面馆的功夫,真要做一碗好面是需费一番思量的。越容易做的事,若要超群便是智慧。
这些年腿勤,跑了不少地方,但每到一地,我就把寻找当地特色面条作为行走目标之一。镇江的锅盖面是一大怪,下面的大铁锅里始终浮着一只巴掌大的锅盖,使面条里含有清清的木香味。武汉的热干面,我品到了满口炽热。重庆小面的麻与辣巧妙结合,是麻是辣让人难能捉摸。东北打卤面的学问主要靠卤子诱人味蕾。东台鱼汤面品的是鱼汤熬制的功夫,是否用野生小鲫鱼慢火细熬出的浓汤,决定这碗面的质量。如皋的盘水面讲究的是出锅时机恰到好处,早了面带芯子未熟透,晚了面又烂了没有了筋道,出锅后须娴熟地在备好的凉水中一闪而过,去掉杂质也不让面条的热能再化掉,所以盘水面在碗中搅拌都是互不起坨,吃在嘴里爽溜丝滑。此外,我还品尝过昆山的奥灶面、台湾的担仔面、山西刀削面、兰州牛肉拉面、陕西裤带面,浓郁的地方特色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
面食,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却总能填饱饥肠辘辘的胃,让我有满满的能量在人生路上风雨兼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