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国健康产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与健康相关的产品和服务已经成为消费刚需。一方面,老年人生活方式逐渐转变,银发经济不断催生新的养老需求;另一方面,年轻人健康意识提升,成为养生保健类消费的新生力量。“健康消费”正逐渐成为新型消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我国医疗保健的居民消费价格同比增长1.4%。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1271元,同比增长4.2%,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9.3%。
吃过早饭,居住在天津市鹏瑞利康护社区的张学英拿起水杯朝着社区内的棋牌室走去。入住几个月来,他已经习惯了这里的新节奏。
这个康护社区是天津鹏瑞利国际健康商旅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久前,全国首家外商独资三级综合医院——天津鹏瑞利医院在这里落户,不久就能开诊,届时将进一步实现社区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的无缝连接,满足多种养老需求。鹏瑞利康护社区的发展展现了我国健康消费领域一系列新的特征与趋势。
特征之一体现在“数量”上,人们对健康消费的投资不断增加。
健康消费市场规模不断壮大。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健康产业消费趋势发展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大健康产业总收入规模将达到9万亿元,相较于2021年8万亿元的总额实现了显著跃升。另一方面,消费群体不断扩围。阿里健康研究院发布的《新老人互联网健康消费洞察报告》显示,正步入老龄阶段的“新老人”正成为数字健康领域不可忽视的一支生力军。与此同时,年轻群体的健康消费需求同样旺盛。
特征之二体现在“质量”上,健康产品和服务更加完善、科学、专业。
服务标准更加明确。2024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7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指导意见》,明确互认范围、规范医疗行为、统一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检查检验质量标准。
医疗手段更加先进。从智能诊断的精准高效,到远程医疗的便捷无界;从健康管理的数字化变革,到疾病预防的科技突破,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深度渗透并赋能医疗服务的每一个细微环节。
配套设施更加完善。根据民政部数据,截至目前,全国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达到40.4万个,养老机构的护理型床位占比提升到了62.2%。
特征之三体现在“形式”上,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趋势。
南开大学教授朱铭来表示,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正由单一的医疗服务需求向多元化需求转变。不仅包含了日常保健、疾病预防、治疗后的康复护理,还延伸至形象管理以及心理健康等维度。
共同推动“囤健康”热潮
健康消费热潮背后,不仅反映出人们对健康认知的深刻变化,也与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科技创新和政策导向等因素紧密相连。
新阶段产生消费新需求。从人口结构上看,截至2023年年底,中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97亿,占总人口比重达到21.1%。日本等国家的经验表明,随着老龄化加剧,老年护理服务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老年康复器械和慢性病治疗药物的销量也会逐年增加。
从经济发展水平上看,朱铭来表示,随着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提升,人们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追求,对自身健康越来越重视,“健康消费”正在从“选择性消费”向“刚需消费”方向转变。
未来,健康消费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据商务部数据,我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比从2013年的39.7%提升到2023年的45.2%。健康消费作为服务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潜力巨大。
科技创新驱动产品服务革新。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推动健康消费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医疗服务更加便捷,医疗资源分配更加高效。
政策引导市场环境持续改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支持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发展机制,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2024年8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健康消费带来了新的政策利好。
释放潜能仍需多点发力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30年我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达到16万亿元。受访专家认为,为了让健康消费的潜力得到充分释放,相关市场仍有部分堵点难点问题需要关注和解决。
首先,数字化与健康产业的融合度仍有上升空间。天津市东丽区金桥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杨晶晶说,虽然数字技术在健康消费领域有一定的应用,但整体上科技应用水平仍有待提高。
其次,当前健康产业仍主要集中在医疗保健、营养保健等领域,行业结构相对单一。
专家指出,目前,中国的老年健康消费市场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相关产业和服务提供商相对滞后于市场需求。针对老年人的专业健康产品和服务数量有限、适老化设计不足、专业人才短缺等。
在新业态市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平台经济、零工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兴起,灵活就业群体正在更加关注风险的管理和保障。《中国商业医疗险发展研究蓝皮书》数据显示,在商业医疗险行业,百万医疗险、税优健康险和惠民保成为关注度最高的三类产品。
最后,虚假宣传、过度营销及诱导消费等行为依然存在,公众健康素养待提升。多名受访者表示,健康产品和服务的专业性较强,普通消费者缺乏专业知识和辨别能力,容易被商家的噱头误导,买到不合适或质量差的产品和服务。
应对虚假宣传现象,更要在提高公众健康素养方面发力。《纲要》提出,到2030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不低于30%。北师大京师特聘教授朱耀垠等人建议,应强化健康教育引导,充分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工作者等力量,常态化组织开展基础体检和健身指导等活动,培育文明健康可持续的消费习惯。
据《瞭望》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