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君子
大年初一上映的《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作为封神系列的续集,其最出色的地方不在于眼花缭乱的特效、气势磅礴的战斗场面,而在于其塑造的女英雄邓婵玉的形象,而影片后半段的崩塌,从根本意义上来说,也是这个形象从清晰走向混沌,从凛冽无畏走向儿女情长的过程。
我们可以看到,邓婵玉的出场是极有魅力的,她带刀策马渡河,姬发和其他少年在水中不约而同地唱起求偶的歌曲,邓婵玉的下属认为这些靡靡之音冒犯了将军,挥鞭喝止,而邓婵玉依旧如箭矢一般策马前行,口中傲然呼喝“让他们唱”。那一瞬间,上位者的威仪糅合了对人类原始情感与欲望的宽容,凸显了将军的骄傲与飒爽。之后,邓婵玉的击鼓戏,与姬发在悬崖、在水下的打斗戏,都彰显了角色内心的壮志凌云。
但到了影片后半段,主创对性别刻板印象的无意识迎合,又开始削弱邓婵玉的光辉。按照观众的内心期待,邓婵玉应该在“忠君”与“爱民”的撕裂性痛苦中生长出自己的独立思考,她倒戈西岐的动因,应该是姬发那句“我为活人而战,你却为了死人。”但在电影中,她的转变居然是因为老妇人喋喋不休地说媒,对姬发产生了“有女怀春”的别样情愫。邓婵玉听凭老妇人为她簪花着裙,并像卸下战甲的花木兰一样,面带娇羞地走到了男主面前。
作为观众,我们忍不住要问:邓婵玉完成从“为忠君责任而战”到“为拯救苍生而战”的重要转变,居然要靠长辈的拉郎配?她“继承父亲遗志”的坚韧信念,居然在说媒者面前刹那间就能崩塌?作为敌方战将,她若能凭借与百姓的真挚互动,以战士的身份倒戈西岐,难道不是更动人吗?在原著中,邓婵玉是被父亲邓九公许配给了土行孙,两人的爱情故事充满了“高个女将与她的矮丈夫”的喜剧魅力;姬发与邑姜才是一对儿。电影非要把姬发和邓婵玉组成CP,固然是商业电影渲染“仇家生爱”的要求所致,但若想不损伤角色前期的光辉,里面心理转变的逻辑性,显然要说得更清楚才行。
多数观众对《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的不满,本质上是主创奢望在商业性、艺术性与文化性上同时取悦所有观众的失败。当“效率”压倒“深度”,当“爱情”超越“使命”,电影也就成了英雄叙事的华丽木偶。此时,“视觉意象”越绚丽,对生命本质的思考越浮表。其实,要讲好这个寓意无穷的IP,与其将资源过分集中在“视效特技”上,还不如动脑筋让主角的成长更具跌宕起伏的能量。毕竟,人物丰满方能令如今吃惯“细糠”的观众打心眼里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