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根生
版画、漆扇、剪纸、翻花……近日,海门区余东镇人民政府与海门区供销合作社共同主办“古镇非遗·‘供’贺新春”游园会,吸引了近5万人次参与。
(2月11日本报4版)
2025年开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密集部署提振消费举措,明确提出“将消费作为扩大内需、做大国内大循环的重中之重”。与以往不同,本轮政策更注重“造血式”激励——既包括提高工资性收入、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等基础性措施,也聚焦于培育新型消费场景、推动服务消费提质升级。而余东古镇的这次游园会活动就是这一逻辑的缩影。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本次活动中,非遗体验与消费券的结合,不仅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更通过场景化消费打通了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转换通道。换句话说就是,以文化赋能消费,将乡村资源转化为可持续的消费动能。短短数日便吸引近5万人次参与,这不仅展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更折射出乡村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
乡村消费呈现出火爆场景绝非偶然。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乡村消费品零售额达6.67万亿元,增速连续两年超过城镇。这一趋势的背后是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正在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品质型消费升级。与此同时,当前农村每百户家用汽车、空调保有量仅为城镇的半数左右,市场远未饱和。因此,乡村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巨大消费市场,关键是我们如何去激发乡村群众的消费热情。
拉动乡村消费,不能满足于传统的促销方式,而需要用创新思维去探索。余东古镇游园会的成功举办,本质是“文化+消费”模式的胜利。非遗技艺的沉浸式体验既满足了城市游客对乡土文化的好奇,也激活了本地居民的文化认同,从而形成消费与传承的“双向奔赴”。余东古镇游园会给我们的启示在于,乡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但是拉动乡村消费需要更多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