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江海晚报

乘风破浪,守护海上大风车

日期:02-12
字号:
版面:第A04版:新春走基层       上一篇    下一篇

胥俊海和纪成在47号风机机舱舱顶。

记者在风机机舱舱顶采访。记者许丛军

交通船抵靠海上升压站。

捕风驭电,昼夜不息。站在近百米高的海上风机机舱舱顶,举目四望,蔚蓝的天际线下,大风车列队成阵,缓缓转动,勾勒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2月9日,农历正月十二,记者跟随国电投南通新能源公司一个海上风电运维班组乘船出海,记录下海上运维工程师们的工作日常。

如东海上风电场是亚洲最大海上风电场,由23座海上风电场组成。国电投亦落子如东,2021年,和风H4和海翔H7两个400MW风电场全容量投产。近年来,国电投南通新能源公司在海上风电领域异军突起。

当天是年后海上风电运维复工第一天。刘埠渔港内,大批运维船只排队出港。上午8时45分,胥俊海、纪成、岳阳三人运维班组登上国投11号交通船,前往H4风电场。

前一天,胥俊海收到工作清单:对H4风电场海上升压站进行设备巡检、维保和消缺,排查47号风机报警原因、处理故障和巡检维护。

胥俊海,37岁,技能大师,曾获国家级“金牌技工”称号;纪成,32岁,电气技能师;岳阳,27岁。国电投南通新能源公司直属运维中心共25人,平均年龄28岁,大部分来自外地。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南通吸引了众多青年专业人才安家落户。胥俊海的老家在盐城,他笑说自己就是一个生动案例,让岳阳跟上脚步。

交通船驶向近海,风浪渐大,船身颠簸明显。“影响我们出海只有三个因素,风速、浪高和潮位。”胥工介绍,风速超过8米/秒、浪高超过1.5米、潮位过低,就不能出海了,而低温、下雨等情况都不影响工作。

H4风电场距海岸约30公里。100台4MW风机呈梯形分布,组成400MW风电场。风电场年预发电量为12亿千瓦时,相当于120万个普通家庭一年的用电量,每年可减排约51万吨碳当量。

船行约一个半小时,抵达H4风电场海上升压站。穿上救生衣,戴好安全头盔,走出船舱,腥咸的海风扑面而来,寒潮未退,风寒效应加成,记者的脸被冻得生疼。

海上升压站是一个庞然大物。四根粗壮的钢柱插向海底,托举起一座四层钢铁建筑。

国投11号交通船嘶吼着开始抵靠作业。海浪起伏,船头上下耸动。“登上升压站和风机,是我们工作中的一个危险环节!”胥工说,因为涌浪,当你跳往升压站或风机时,必须选择船头抬起到最高点的瞬间。绕行到船头栏杆外侧,站在船头最边缘,运维三人组一一跳到升压站上。当记者也平安落地时,接应的纪工说,好在今天浪不大。

海上升压站分为四层,底层是生活平台,拥有四间“海景房”,配备高低床,最多可住18人,另有一个厨房、一个餐厅。二、三、四层是设备区。最高处是直升机平台,用于海上紧急救援。

三人组马上投入设备区的巡检。在升压站二层,记者看到一只巨大的变压器。“这只变压器是升压站的主设备。风电场发的电通过16根35千伏海缆送到升压站,经由变压器,35千伏升至220千伏,再送回陆上集控中心,由集控中心并入电网,送至千家万户。”纪工介绍。

一个小时后,设备区巡检完毕,各设备运行状态良好。三人回到底层生活区,时间已近12点。因另有任务,岳阳加入其他班组,三人组变成二人组。吃过一碗白水挂面拌菜,二人组登上交通船,赶往47号风机。

当天早些时候,国电投南通新能源公司运维中心检修维护班组的15人和部分外包运维人员已分乘三条运维船,前往公司所属的三个风电场开展作业。

“只要天气允许,他们将在海上连续工作一周,以船为家。每天登机作业,中午回船用餐,晚上回船过夜。”胥工介绍,检修人员在海上每天6点半起床,然后根据前一天晚上班组长和陆上运维中心议定的工作清单分派任务。运维船将人员送至各个风机开展工作,“每天天快黑时才收工”。

“最长一次,我在海上漂了15天。”纪工说,运维人员每年在海上大概要待240天。运维船长约35米、宽6米,住10个人,活动空间很小。海上生活枯燥,会让人产生孤独感。

“因作业点分散,运维船接送不便,中午常常不能及时用餐,大家会带点零食,中午饿了,就先垫上几口。”胥工说,大冬天,把矿泉水瓶子贴身揣着,这就算解决了喝热水的问题。

国投11号抵达47号风机。二人组开始整理装备,除救生衣外,还戴上了五点式安全带。记者拎在手上掂掂,安全带足有十多斤。船只抵靠,记者随二人组登机。通往风机作业平台,还有一段十多米高的垂直阶梯。攀爬到阶梯末端时,记者体力不济,好在二人组及时伸出援手。站定后,记者发觉后背已汗湿。

风机底层塔筒直径6米,站在里面并不局促。突然,一阵尖锐的摩擦声响起,过了一阵才沉寂。胥工说,这是风机“偏航”时刹车系统未能完全释放。所谓“偏航”是风机自动校准迎风面。二人组对故障原因达成共识,马上转入设备巡检。

通过一个狭窄的阶梯,进入第二层平台。胥工在平台上发现了一些油污和黑色粉末。他拈起粉末,轻轻捻动,又用手指沾了一点油液,放在鼻尖闻了闻。纪工说,判断设备故障也需要像中医一样“望闻问切”。

这层平台备有一台小型工作电梯。挤在电梯里,记者和二人组登上95米高处的风机机舱。风机机舱长约10米、宽约6米,里面纵向放置着一台深蓝色涂装的发电机。胥工介绍,这个鼠笼异步风力发电机组满供运行,一天可以发电9.6万度。

机舱上盖开启,记者看到巨大的风机叶片缓缓转动,几乎占据了全部视野。排除刹车故障,必须进入机舱前端轮毂部分。船只当天返航,处置时间不够,两人决定上报处理。

受海风盐雾影响,海上风机故障并不少见。“风机检修,冬怕风,夏怕晒。”纪工说,冬天海风湿冷刺骨,夏天骄阳暴晒闷热,运维工程师从事的是高空、高压、高强度的高危工作,细致认真和吃苦耐劳是一名运维人的必备品质。

站在机舱舱顶,望着风机成阵的壮阔风景,胥工表示:“国家计划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作为一名风电人,我们愿意为完成这项伟大的计划,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因海上禁止夜航,国投11号交通船下午3时许开始返航。在如东太阳岛上岸后,记者挥别运维二人组。此时,夜幕轻垂,城市和乡村的万家灯火次第亮起。

本报记者单峰 李张涵

肖竹益 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