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双红
《2023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78.6岁。要更好理解78.6岁这一数据的意义,有必要了解另一个数据:新中国成立之初,人均预期寿命只有大约35岁。尽管人均预期寿命并不等同于实际的人口平均死亡年龄,却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某时某地人们生活方式、卫生健康等状况。
人均预期寿命的增长带来人口结构的变化。截至2024年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3.1亿人。提到老年人,你会想到什么?是花白的头发,还是逐渐佝偻的背影,又或是颤颤巍巍的步伐?这样的印象正在被改写。当代老年人展现出的健康有为、阳光自信打破了一些人的“刻板印象”。从中,能够看到一个清晰的趋势:老年人养老需求日渐多样化、多层次,既要老有所养,也要老有所乐。
一方面,老龄化对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把对老年人的关心关爱融入细节里。比如,提供简化后的“大字版”药品说明书,给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在家门口开设助老食堂,在旅游景区增设更多无障碍设施等。有序推进体贴入微的适老化改造,银发生活才会多些幸福、少些烦恼。
另一方面,老龄化不仅是新挑战,也为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我国人口低龄老龄化特征明显,低龄老人更易于接受新事物,享受型消费需求旺盛,愿意使用智能家居提升康养品质,乐于培养多元化的文体类兴趣爱好,敢于尝试追寻“诗与远方”的小众旅程。因此要加快发展康养产业、银发经济。
由此可见,既强化公共服务兜底作用,也积极采取市场化的方式满足多元需求,才能助力养老生活更多彩。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曾有一位作家如此描述自己的心态:“一个老年人从来不想感到自己是个老年人。”老有所为,不仅是社会的期待,也是老年人发自内心的精神需要。银龄教师重新走上讲台,照亮偏远地区孩子们的人生路;在上海,低龄老人志愿者结对服务高龄独居老人,预防风险,传递关爱……在各行各业,仍有许多老年人发挥余热,在为他人、社会奉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拓宽人生维度。也正因此,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还要进一步畅通老有所为的渠道,帮助老年人更充分地参与社会发展。
对个人来说,衰老是每个人必经的旅程。对国家而言,应对人口老龄化是现实课题。加快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培育更加积极友好的社会心态,相信就能助力更多人少一些“常恐秋节至”的烦忧,多一些“我言秋日胜春朝”的乐观,让银龄生活拥有更温暖、更幸福的“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