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商超,每晚8点开启“折扣狂欢”
日期:02-10
每当暮色四合,城市商超便迎来特殊的“黄金8点”。记者近日探访盒马鲜生、大润发等连锁超市发现,晚间8点左右,生鲜区的黄色折扣标签犹如开启宝藏的密令——肉类货架前,宝妈们精准锁定半价牛排,白领青年在乳制品区扫荡买一赠一的鲜奶,大爷大妈们则围着5折蔬菜筐细细挑选。这些贴着醒目黄标、享受5~9折优惠的临期商品,正催生出一股夜间消费新浪潮。
“现在进超市就像参加限时寻宝游戏。”95后上班族刘昕雨展示着购物车里的战利品:原价48元的火锅拼盘现价29元,次日早餐所需的鲜奶三明治组合仅需15元,加上特价水果拼盘,总共花费不到70元。她发现,利用下班时间“错峰采购”,每月能省下近千元餐饮开支。在她加入的“临期商品攻略群”里,300多名成员每天共享各商超折扣信息,甚至衍生出“黄标猎人”等新兴消费群体。
这种新型消费模式背后折射出年轻一代精明的消费哲学。在随机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抢购折扣商品带来的成就感远超节省金额本身”正成为年轻人的群体心声。刘昕雨说:“握着购物清单在货架间穿梭,低于原价采购到所需商品,这种对生活的掌控感特别治愈。”
尽管临期消费蔚然成风,但暗礁犹存,标签篡改、贮存不当等问题成为消费者选购时的顾虑因素。记者看到,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食品的保质期是指预包装食品在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在此期限内,产品适于销售,并保持标签中不必说明或已经说明的特有品质。因此,处于保质期内的临期食品,在包装完好、储存得当的情况下,其风味、口感、安全性各方面都有保障,可放心食用。
市消费者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挑选临期商品时,消费者应掌握“三查三看”原则:查贮存条件是否符合包装要求、查价签与实物效期是否一致、查包装完整性;看冷链食品温度记录、看易腐食品外观变化、看营养标签保存建议,并且开封后尽量24小时内食用完毕。 本报记者陆薇 卢兆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