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江海晚报

餐中“翡翠”蛎蚜饼

日期:02-09
字号:
版面:第A07版:夜明珠       上一篇    下一篇

◎林炳堂

天气冷了,忽然想起了要吃蛎蚜饼,冬天的蛎蚜又肥又鲜,做成的蛎蚜饼格外好吃,闻了都要流口水。

蛎蚜饼是通东地区独具特色的一道海鲜。说它是菜,它为饼状,更像一道点心;就它的鲜美之魅力,则可与大菜相媲美。它外脆内嫩,色泽光亮翠绿,刚煎出的蛎蚜饼宛如一块块翡翠,鲜味四溢,令人垂涎三尺。

双休日,我特地回了趟老家,去买蛎蚜。我家住通东的一个老镇,这里卖的蛎蚜都是从东灶港蛎岈山采获来的,个儿虽不大,可味道特别鲜美,任何外来的蛎蚜都是不可比拟的。

蛎岈山在海门东灶港东北4海里的黄海中,是一个天然的生物岛礁,由60多个牡蛎坨堆积而成。它入水为礁,出水为岛,堪称海上一奇。据地理专家对其测定,距今至少有1500多年的历史。

说起蛎岈山,民间还流传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很早以前,黄海龙宫中有个名叫蛎岈的歌女,她歌声清脆、舞姿优美,深得龙王的宠爱,欲纳她为妃。谁知龙母娘娘作梗,将她拒之宫外。蛎岈不忍寂寞,一天悄悄来到黄海边,遇到捉泥螺的李娃,顿生爱慕之情。在渔民的撮合下,当即喜结良缘,未几又添一对儿女,享尽了人间的欢乐与幸福。哪知此事被龙母娘娘知道,她醋性大发,袍袖一抖,把蛎岈等全部葬身海底。幸好蛎岈身碎而心未死,想凭自己的微薄之力为人类提供点滴财富。于是,她紧紧地把血肉与共的家人及众乡亲融合在一起,生生不息地繁衍生长,渐渐凝聚成一座山,人们就叫它“蛎岈山”。

海鲜市场就在我家附近,没走几步就到了。只见水泥摊台上堆放着一坨坨带壳的蛎蚜,几个海户正边劈边卖。这些蛎蚜坨是他们从东灶港蛎岈山采了运回来的。蛎蚜坨大小不一,很不规则,由好多个蛎蚜壳胶合在一起,难分难解,取蛎蚜只得从坨上挖。售卖户带有专用工具,像凿又像刀,上面装有柄,既可撬又可挖,看着他们手拿着劈刀,麻利地在坨上撬挖几下,一只鲜嫩的蛎蚜就取出了,而聚一斤蛎蚜肉不知要劈多少只蛎蚜。长时间干那活,天气又冷,他们的手变得很粗糙,裂缝中几乎要渗出血来,可见采获蛎蚜肉是何等辛苦,卖30元一斤,值!

买了蛎蚜回来,着手就做蛎蚜饼。其实工序并不复杂。先将蛎蚜肉用清水洗净,尤其要拣去夹杂在蛎蚜肉中的碎贝壳,以防碜牙。然后将蛎蚜肉斩细,加上盐、料酒、生姜、香葱等,再加适量面粉用水搅拌均匀,成糊状即可。接着是煎制。锅烧热后倒适量油,用调羹将调拌好的蛎蚜糊舀入锅中,一调羹一个,然后用中火煎制,待底面凝固,用铲刀将蛎蚜饼翻个身,并用铲刀轻轻压薄。随着油温的升高,蛎蚜饼慢慢成熟并呈现出浅绿色。待蛎蚜饼由浅绿色变成深绿色,表面形成脆皮,油光透亮,鲜味四溢,就可以起锅装盘。

通东人很喜欢蛎蚜,因蛎蚜的“蛎”与“利”谐音,为讨吉利,人们常常在冬至、过年、正月半等重要节日买上蛎蚜做蛎蚜饼。此时天寒地冻,蛎蚜也特别鲜肥。渔民为了赶上过节能多挣些钱,冒着严寒,去四无遮挡的蛎岈山采挖蛎蚜,往往冻得手指渗出血来,别看这一块小小的蛎蚜饼,得之是多么不易。

近些年,看到外地的蛎蚜也来本地市场销售,这虽缓解了市民的需求,可与本地产的蛎蚜相比,其鲜美度就差多了。说也奇怪,用外地蛎蚜做出的蛎蚜饼只能呈淡黄色,无论如何做不出翠绿色。可见,“绿”是东灶港蛎岈山所产蛎蚜的天然商标。

蛎蚜饼做好了,小外孙见了乐不可支,夹起一块就往嘴里送,直呼:“美味!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