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江海晚报

盐河“赤水”何家渡

日期:02-08
字号:
版面:第A08版:夜明珠       上一篇    下一篇

◎李仲标

古运盐河自南通州逶迤东流黄海,淌过了悠悠八百年光阴。一船船白花花的海盐,自吕四古盐场开启七百里水路运往扬州,两岸百渡竞通。

一百多年前,我的家乡海门县王灶乡(后以烈士命名为王浩乡)河岸村东为王家渡,西为苍头渡,中为何家渡,老地图标识清清楚楚。何家渡位于现今的正余镇河岸村河岸东路南端。自古运盐河诞生起,便有了插篙扁舟蓑衣人。方志记载,何家渡首艘摆渡船是汤家苴大地主为收租便利购置。船属汤家,但撑船的姓何,久而久之,人们习惯于把这里称为何家渡。何家在北岸盖有稻草围护的环洞舍,作为遮阳避雨的栖身之处。当地长者回忆,何家渡第一代摆渡人是何家最后一任摆渡人何玉琪他爷爷的爷爷,何家数代人在河渡上续写风风雨雨:晨曦微露,撑船往来于两岸;日暮西沉,泊船停靠李家园环沟……

旧时的河岸村交通闭塞,河沟密如蛛网,唯水路可通四方。往南去四甲、余东及青龙港方向,都得经过何家渡。长年累月,何家摆渡不收钱。每逢过年前,何家老人挑着篓筐串门,沿路每户都会给些馒头、糕点等,以回馈摆渡人。

何家渡是运盐河在海门的南北交通要津,也是革命火种传播的“彼岸”。在这里,革命者前赴后继,血染河渡如赤水。在何家渡北,先后有13位烈士为革命英勇献身,一大批志士仁人前赴后继加入革命,展现出江海儿女无比坚定的信仰。何家渡西北侧的王章扣(王张扣),自幼在地主家打工,1928年毅然投身红军并加入党组织。他深入虎穴刺探汤家苴反动武装的敌情,舍生忘死保护红军指战员。1929年,王章扣不幸被捕,面对残酷审讯,遭受了老虎凳、灌水、烧红铁条抽打,甚至忍受烧红的铜勺在他身上挖肉等残忍至极的酷刑,他始终坚贞不屈,游街示众时依然高呼“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再过十八年,再看今朝”,最终在仇家园被残忍杀害,身首异处。

河岸村31组人俞金标,1927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1929年在海门俞家园战斗中浴血奋战,被当地地主阶级反动组织“白龙党”武装杀害牺牲时29岁。

护税员张土成,解放战争时期穿梭前线搜集情报、奔波后方筹集物资经费支援前线,勇敢地破坏敌人的交通和通信线路。1948年,张土成在河岸村王家埭北的小麦田中执行任务时,被敌人突袭,壮烈牺牲,年仅17岁。

当抗日战争的烽火熊熊燃起时,何家渡两岸的热血民众投入如火如荼的民族救亡中。日本鬼子在四甲坝和余东镇修筑据点,运盐河南岸的道路成为军事交通要冲。新四军战士频繁往来何家渡,何家渡由此成为交通命脉。日寇与汉奸的枪口也瞄准了摆渡人。何家人破釜沉舟,将渡船沉入河底,背井离乡,隐匿他处……

在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上,来自宝应县的新四军干部邰曼伯,人称“邰区长”,他机智灵活地抗击日寇、铲除汉奸。他身经百战,乔装活捉伪镇长,小菜场上缴敌枪,令敌人闻风丧胆;王灶河人赵步章,率领游击队在运盐河畔与日寇激烈交火,焚烧敌特物资,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刘家园的刘钧,自1942年担任护税员起,带领民兵出生入死,在抗日的前沿阵地持续奋战。他们,也有幸见证了共和国的诞生。

20世纪50年代,我的姑父张达江、姑妈李水仙一家随队前往盐城建湖垦荒种地,三年后返回故乡张家园。恰在那时,何家最后一任摆渡人何玉琪进入邮电所工作。居住在岸边的姑父姑妈接过了摆渡的长竹篙,从此,一篙伴随他们一生。记忆中,那时摆渡收一人一分钱,若是遇到没有钱的过客,姑父姑妈从不强人所难。他们为人朴实,话语不多,深得乡亲们好评。

对那时的摆渡人来说,最艰辛的莫过于寒冬腊月,冷风如刀般刺骨。在大风天气里逆风行舟,更是需要用尽全身力气与狂风抗衡。遇有乡邻急事,半夜三更被叫起来摆渡。姑妈家的茅草屋紧挨着河岸,河边有一棵皂角树,枝繁叶茂、高大粗壮。每到夏日骄阳似火之时,我们这群孩童总会不约而同地聚集在树下,尽情地嬉戏玩耍。

古运盐河不仅利于交通运输,也为饲养家禽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成群的鸭子每日清晨下河,傍晚归巢。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每次去姑妈家都能吃到咸鸭蛋,那咸香浓郁的味道,成为童年难忘的美好记忆。

古运盐河边的孩子们在水中尽情地畅游嬉戏,毫无畏惧。记得有一次,我们一路游弋到了何家渡东边向北拐弯处的大沟头,眼前出现了一幅阴森的景象:从沟底至地平面,层层叠叠、密密麻麻地堆满了先人的骨殖坛子,北侧是堆积如山的蛤蜊壳,似乎印证了这里在遥远的过去曾是茫茫大海滩涂,是浩瀚无垠的汪洋之滨。

古运盐河缓缓流淌,日新月异还是沧桑如故?是那阵风轻轻诉说,还是那片云飒飒飘落?喊一声古运盐河,我的母亲河,你英雄气魄,远去的何家渡慷慨放歌;喊一声古运盐河,我的母亲河,滚烫在心窝,你哺育的儿女依然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