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专家表示,我国蔬菜、水果在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仍存在一定短板不足,造成了损耗、浪费。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研究员田生科等受访专家认为,在生产环节,市场信息的不对称限制了蔬菜、水果产业对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农产品与工业产品不同,保质期普遍较短,一旦价低卖难,浪费就很难避免。
2024年6月,记者走访山东滨州、菏泽、聊城等地农产品生产基地发现,西瓜、芸豆等农产品的地头价低于往年同期。
“农产品价格越贱越卖不动。一卡车西瓜,一天只能卖一半。”受访农户、蔬果经营商户告诉记者,西瓜等农产品前几年价高,吸引农民跟风种植,面积、产量一扩再扩;加之受天气影响,部分蔬果出现高温大棚、低温拱棚、露天三种种植方式“撞期”上市情况,致使价格低迷,卖难浪费。
在流通环节,不少受访者反映,我国农产品的物流体系发展仍相对滞后。周春国说,自己种植的柑橘属于外皮较薄、果实偏软的品种,其附加值无法覆盖单颗包装成本;而成箱销售时,压箱底的柑橘易被压坏,损耗较高。
在山东一蔬菜产销基地,当地交通部门调研发现,蔬菜物流水平还不高:只进行简单包装,采用常温物流配送,耗损较大。
虽然当地的两大交易市场在2018年就实现了蔬菜等农产品交易量超50亿公斤,但成规模的蔬菜冷链运输企业却只有2家,全域冷链运输车辆100余台,数量不足且运力有限。
在消费环节,综合加工利用技术匮乏也造成了不少蔬菜、水果的“被动浪费”。一名长期研究蔬菜储运保鲜与加工的专家告诉记者,许多地方的消费市场对净菜需求旺盛,净菜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有食用或利用价值的副产品,可进行深层次加工利用;但目前这方面技术相对匮乏,造成20%至30%的资源被浪费。
此外,一些消费者因促销活动或缺乏合理规划,一次性购买大量蔬果,导致吃不完、腐烂变质,不得不扔掉;还有的消费者和商家过于在意蔬果外观,那些不漂亮、形状不规则或有小瑕疵的产品因此被丢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