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炳堂
春节前,我在家乡的农贸市场买菜,忽然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一位以凳代步的残疾人,在那里设摊卖鱼。我已二十多年没见到他了,走到他身边:“老赵,你还在养鱼?”他抬起头一看是我,笑笑说:“年纪大了,鱼塘让弟弟家养了,我来给他卖卖鱼。”“你今年高寿?”他答:“73了。”
这位残疾人叫赵树叶,家住原包场镇扇子村8组,我认识他是在三十多年前。如今看到他,虽显得有些苍老,但精气神依旧,有关他当年的一些往事便浮现在我脑际,尤其他家过年的那些春联让我念念不忘。
记得20世纪70年代末,有一次,我来到扇子村采访。在村的西北角,只见两间老房子孤零零坐落于旷野中。走近一看,瓦片脱落,门窗破旧,倒是门上贴着的一副红春联有点生气,上联写着:“无奈身有残”,下联是“多亏党关怀”。
走进屋里,一位清瘦的男人扶凳移步迎了出来。通过交谈,我知道他叫赵树叶,17岁时患了一场大病,因无钱医治,就落下个半身瘫痪。他从此无法行走,只能以凳代步,因无法参加生产劳动,母子俩只能靠吃救济勉强度日。这年春节,他请人写了“无奈身有残,多亏党关怀”的春联,表达对党和政府关心照顾的感谢。听了他的讲述,看看门上的春联,我感受到这是一位残疾人无奈的心声。
20世纪80年代初,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如春风吹拂神州大地,扇子村实行了大包干生产责任制。赵树叶心想,我不能再坐吃救济,要靠自己养活自己。他看到自家附近有条荒芜的废沟塘,打算承包下来养养鱼。队里社员一听瘫子要承包废沟塘养鱼,没有一个不摇头的。他见队里不同意,一天凌晨,便扶凳移步挪了两个多小时,敲开了村党支部书记家的门。当他说明来意,表示要自食其力养活自己时,村支部书记被他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感动,便同意划一段水面让他承包。很快,他在哥哥的帮助下,把废沟塘变成了精养鱼塘,放养了1000多尾鱼苗,并在塘边搭了一排猪圈,饲养了五头母猪。缺少技术,他注意收听省县广播里的科技节目,按照广播里介绍的技术在实践中学习摸索。第二年,他承包的水面就出成果,产成鱼1500公斤,产苗猪100多头,扣除成本净收入达6700多元,一举甩掉贫穷帽子,从此不再要集体和政府的救济。
这一年春节,我路过他家,只见他家堂门上张贴了这样一副春联:“身残志不残,人勤废变宝”。村民们都伸出大拇指,夸他有志气。
初步尝到奋斗后的成功,更激发他创业的积极性。他适当扩大了养殖规模,同时在河边搭了间小屋,自己吃住全搬到那儿,一门心思用在养鱼养猪上。他将母猪产下的苗猪饲养成壮猪;水面分层放养不同鱼类,同时还饲养了河蟹、甲鱼等,千方百计提高养殖效益。后来,他实行猪鱼循环链,猪粪用作鱼饵料,年饲养生猪百余头,很快年收入达到五万多元,成为全县的养殖能手。那一年,他出席县表彰大会,奖得一辆“飞鸽”牌自行车。这年,他写的春联是:“富民政策暖我心,鱼肥猪壮喜盈门”。不久,他靠自己的努力建起了一幢新楼房。
一位残疾人能取得如此大的成绩,令人刮目相看,前来学习取经的人络绎不绝。在他自强不息精神的鼓舞下,他所在村民组53户人家有47户发展了养猪养鱼,很快全组养猪量达到1500多头,成为远近闻名的养猪专业组。
后来,我调到海门工作,与赵树叶的联系少了。如今在市场相见,他甚是高兴,告诉我说:“自己年纪大了,行动又不便,就将养殖的事交给了弟弟。弟弟问我有什么经验,我告诉他两个字:奋斗。”
我赞许地点了点头,开玩笑地问他:“今年春节贴的春联选好了吗?”
他笑笑说:“我早就选好了:政策铺就小康路,奋斗迎来满园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