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江海晚报

我过的那些“年”

日期:02-06
字号:
版面:第A16版:夜明珠       上一篇    下一篇

◎吴有涛

年纪大了,总觉得时间过得很快,这不,又过年了。不像小时候,总嫌时间过得慢,盼啊盼啊,盼好长时间才过年。

我虚岁七十八,已经过了七十多个年了,我所过的那些年,有辛酸苦涩的,有幸福快乐的。透过那些“年”,从纵向上看,社会在变迁时代在发展,我顺应着过了一个又一个年。横向比较,总体上说我是幸运的,我的既往人生没有虚度。

我的儿童时代处在农村合作化时期,那时祖父母健在,全家十来口人,自家田产二十多亩,人丁兴旺,家境殷实,过年物资丰富程度可想而知,每年过年都用一两百斤大米蒸年糕。蒸年糕时,在哥哥姐姐的指导下,我学会用筷子蘸红绿颜料点在一块块小方糕上。有一年,我在自家院子的花坛里用几块碎砖头搭一间微型房屋,说是猫舍,门洞边贴上红纸条,权当对联和横批,想让猫也过年。这纯粹是过家家,猫根本就不领情。年三十晚上父亲拎着里面装了粉状石灰的莆包在庭院和住宅周围打囤子,我争着要在前面拎灯笼。大人放鞭炮,我们在一旁欢呼雀跃。正月初一新衣新鞋、糖果、花生等自不必说,这,就是我儿童时代的快活年。

命运不济。1960年,我刚踏入少年门槛,国遭天灾,家父急病去世,国难家难并驾齐袭,家境每况愈下。特别困难的那几年,母亲精打细算,宁可平时吃糠咽菜也要储存几斤小麦和几斤糯米到年底,让我们过年时能吃上馒头和汤圆。到了腊月二十九晚上,母亲用欢篓蒸二三十个馒头,薄薄的面皮,满肚子的胡萝卜丝和咸菜。有一年正月半,少许糯米粉做不了几个圆子,母亲想了个办法,将胡萝卜煮熟揉碎掺和在糯面里搓成圆子,保证我们每人一小碗。炒蚕豆,爆玉米花,这就是我们过年的零食。过年新衣是用父亲生前的旧衣服改制的。所好的是我们渐渐长大,能参加农业劳动挣工分了,日子才渐渐好起来,那样的苦难春节也就两三个。唐朝诗人杜荀鹤有句名诗“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苦难是一种磨炼,激励人奋进。挨过冻的人方知太阳的温暖。

“社教”和“文革”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正是我的青年期。十多年的黄金期,前一半是公社社员,后一半是部队军人。

中国传统文化领域是“文革”冲击的重灾区,过年习俗被当成“四旧”。各级革命委员会号召“过革命化的春节”,农家中堂原来供奉的观音、姜太公、寿星像以及灶君老爷像等与封建迷信或宗教沾边的,统统付之一炬。家家户户对联千篇一律。极具民俗特色的剪纸喜笺和民间传承上千年的“恭喜发财”等过年祝福语,统统列为“四旧”。生产队农活一直做到大年三十上午,正月初一下午生产队长就吆喝社员下田打泥(将冬天施放麦田的河泥打碎散匀),这就是所谓的革命化春节。公职人员春节有三天假期,农民从正月初一到大年三十,天天上工,谁给你放假?

20世纪70年代的军人过年,既革命化又简约化。除夕晚上加几个菜算是年夜饭,正月初一中午包饺子,春节前后放一场电影或观看地方文艺团体慰问演出,连队组织篮球比赛或歌咏比赛等文体活动,这个年就算过了。那个年代,每逢节假日,军队准备打仗的弦绷得更紧,“提高警惕,保卫祖国”,每名军人都必须时刻记在心上。所以春节三天假期一过,部队瞬即转入正常训练。军旅期间,有一个春节是在探亲假中过的。春节前在原南京军区开会,事先请好探亲假,会议结束后顺道回家和家人一起过的年。我知道,那个春节母亲最开心。

有了小家庭,上有老下有小,如何把日子过得有时有节,是一家之主肩上的责任,也是祖辈传下来的家风。民间有句俗语:有钱就有节,没钱节也闲。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前后几年,小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物资不丰富,但过年的仪式感还是要尽量体现出来。所以我竭尽所能把春节这个传统节日过得隆重一点、喜庆一点,让我的下一代感觉到快乐,让母亲感受到幸福。

我39年的职业生涯里,有36年是在军队机关和地方政府机关工作。机关工作的特点之一是每年年底和来年初特别繁忙。年终统计年报、总结评比,拟订下一年工作打算和计划等等,诸多工作挤在一起。这个时段正处春节前后,所以我的那么多年过得是繁忙的、紧张的。年前打扫卫生、年货加工等家务事大多在晚上进行。那时还没实行每周五天工作制,一般都要到除夕那天下午才能放假,正月初五即上班。那个年代的单位门卫叫传达室,传达室人员是本单位职工,长年累月24小时在门卫值班。春节放假的三四天,机关安排干部轮流替换他们回家过年。我有好几年不是正月初一就是除夕夜披星踏雪到县政府传达室值班。好在我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祥和、康乐、充实、平安地过了几十个繁忙、紧张的年。

“春去秋来老将至”。年届六十周岁,职场结束,没了上班的劳顿,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没了工作的忙碌,有了更多清闲,过年的幸福更不必说。春节前后偶尔忙点,为子女忙,忙得开心;为家庭忙,忙得惬意。特别是有了孙子辈,给春节增添了新乐趣,一家三代欢聚一堂,其乐融融。每年除夕给孙子辈们压岁钱是作为祖辈的我最大的福分。含饴弄孙,幸福晚年从此开始。

时光悄无声息,日子循环往复。“70后”的我,一如既往地在纷纷扰扰的喧嚣尘世中,觅得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温馨,不求大富大贵,但求健康平安,不求光鲜出彩,但求简单快乐,过好当下每一天。在这样的心态下,对于过年的概念反而淡了。老两口的退休金丰裕,喜欢什么衣服,买来就穿上,不要等到过年;想去哪儿玩,立马动身,来一个说走就走的旅行;喜欢吃什么就买什么,不管价格贵与贱,处处、事事随心顺意,日子过得每天都像是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