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惠新
在那遥远而温馨的记忆画卷中,农村的生活总是以一幅幅古朴而充满温情的场景,深深镌刻在心间。其中,最让人魂牵梦绕的,莫过于冬日里家家户户炊烟袅袅升起,忙着蒸年糕的那份热闹与喜悦。蒸年糕作为春节不可或缺的传统习俗,不仅承载着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祈愿与期盼,更是一种深沉而真挚的情感寄托。
那时的农村,物质条件虽不如今日丰富,但年货的筹备却充满了浓浓的仪式感与期待。而蒸年糕无疑是过年时最引人注目的传统标志。每当岁末年初,家家户户便忙碌起来,为即将到来的新年做足了准备。
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着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它不仅是一种美味的食物,更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象征。年糕的软糯香甜,让人在品尝的过程中不仅能感受到家的温暖与甜蜜,更能品味到年的气息与韵味。
蒸年糕这项看似简单却蕴含深厚底蕴的传统工艺,凝聚了无数家庭的情感与记忆。腊月二十前后,大人们便开始忙碌起来,筹备各种食材。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物质条件的限制,人们做年糕的主要原料是白玉米和红高粱,偶尔才会加入少量珍贵的大米。
清晨,天边刚刚泛起鱼肚白,人们便悄悄地从沉睡中醒来,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家家户户的厨房里,大铁锅已经装满了清水,灶膛里的炉火也生得旺旺的。铁锅里的水咕嘟咕嘟地冒着泡,似乎在急切地等待着年糕的美味降临。而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口大蒸笼,它静静地“坐”在灶头,等待着被填满与升华的那一刻。
大人们围坐在一起,手法娴熟地将玉米粉或高粱粉与少量的糯米粉以及红枣肉搅拌在一起。然后,他们小心翼翼地将搅拌好的食材一层一层地放入铺好纱布的蒸笼里。随着锅盖缓缓地盖上,一股股热气开始从缝隙中溢出,与室外寒冷的空气相遇,凝结成一缕缕轻盈而缥缈的炊烟,悠悠地飘向远方。
时间在这一刻仿佛变得缓慢而悠长,每一分每一秒都充满了期待与憧憬。孩子们则围在灶台边眼巴巴地看着不断升腾的炊烟,心里满是对年糕出锅后的第一口香味的渴望与期盼。一阵风吹过,炊烟轻轻摇曳,似乎在诉说着孩子们天真无邪的欢笑与梦想。
终于,在漫长的等待之后,一笼笼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年糕出炉了。整个厨房乃至整个村庄都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香气。那是玉米、高粱与各种食材完美融合的味道,是家的味道,是年的味道。大人们用事先准备好的棉线将热乎乎的年糕缓缓切割成一块块,孩子们则迫不及待地伸手去拿。当年糕在舌尖上跳跃时,满满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便油然而生。
如今,岁月如梭,农村的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曾经熟悉的炊烟景象也渐渐成了记忆中的风景。然而,那些袅袅升起的炊烟却如同一根根无形的线,将过去与现在紧紧地连接在一起。每当回想起那段时光,人们的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暖流。那是来自心底的温暖与甜蜜,是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都无法抹去的记忆与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