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同林
腊月的乡村仿佛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凛冽的寒风和温煦的暖阳,勾勒出一个个静谧而又充满韵味的冬日景象。
腊月是一个银装素裹的季节,纷纷扬扬的雪花将大地装扮得洁白无瑕。清晨的阳光穿过薄雾,照在皑皑白雪上,如同给大地洒上了一层金辉,格外美丽动人。河流变成一条闪光的玉带,笔直的,或曲里拐弯的,环绕在村庄四周。树枝上的冰凌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仿佛在向人们诉说冬天的传说。麦苗沉浸在雪被下的梦乡里,期待着春天的到来。小动物们躲进了巢穴,享受着难得的安宁与温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腊月是一个充满仪式感的月份。腊月二十三(如东地区为腊月二十四),俗称“小年”,是腊月里一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人们要举行祭灶仪式。祭灶祭的是灶神,灶神常年生活在一个个家庭里,一身烟火气,他本是负责监管人们日常生活品行的小神,却变成了民间代言人。祭灶神,是希望灶王爷能在玉帝面前多说好话,保佑家人的平安幸福,祈求来年五谷丰登、生活美满。人们在祭奠灶神前,要对屋子来一次大扫除,名曰“掸尘”,有去除一年的晦气和除旧布新的含义。
大年三十是传统过年时各种活动的高潮,也是整个腊月最热闹、最温馨的时刻。在农村,家家户户从一大早就开始忙活起来,敬神、祭祖、准备年夜饭,贴春联、贴福字、贴窗花、放鞭炮等等。年夜饭后,全家人还要守岁,要围坐在一起看春晚,享受难得的团圆时光。
除了除夕,腊月里还有很多其他传统节日和习俗。比如腊八节,人们会吃腊八粥、泡腊八蒜等;腊月二十五则是传统磨豆腐的日子,如东乡间流行的《过年歌》里有一句“二十五,磨豆腐”,既顺口,又温情,豆腐谐音“头富”,过年做豆腐期盼着来年生活富足,在富裕路上拔得头筹;腊月二十七、二十八则是洗浴、理发的“节日”,寓意去除一年的污垢和晦气,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来。
乡村腊月不仅是一个充满仪式感的月份,还是一个美食的盛宴。在这段时光里,人们利用各种食材制作成种种美味佳肴,来庆祝一年的收获。腌制腊肉、腊鱼、腊鸡,灌制腊肠,是腊月里农家的功课。腊月里腌制、晾晒的腊肉、腊肠等,味道醇厚,风味独特。在春节期间,这些腊味食品成为餐桌上的一道道美味佳肴,人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幸福。除了腊味食品之外,腊月里还有很多其他美食值得一尝。比如由多种食材熬制而成的腊八粥,体现了各地特色,口感多样,营养丰富。在如东乡间,过年做的老酵馒头、年糕、汤圆等美食,也会在这个季节里大放异彩。美食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需求,更是承载了人们对未来的祝愿和期望。
乡村腊月是一个承载美好情感的月份。进入腊月,农人一年的辛劳便画上了休止符,大田里的农活暂告一段落,那些远离家乡在外地打工或者求学的游子纷纷走上回家的路,赶在大年三十与家人团聚成为他们的目标。
乡村腊月还在于它带给我们的美好回忆。曾经的乡村腊月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人们的心中却充满了希望和憧憬。随着岁月的流逝和生活的变迁,那些曾经的场景已经远去,但那份对腊月的热爱和怀念却永远留存在人们的心中。每当腊月来临之际,人们就会不由自主地回忆起那些美好的时光和经历,仿佛又回到那个纯真而又美好的年代。
自古以来,人们习惯于选在腊月里举办喜事,其时,整个村庄都洋溢着喜庆祥和的氛围。这期间,人们的性格仿佛也变了,变得温顺、谦和,人与人之间变得友好、和善,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美好而温情的画卷,画外音是阵阵喜庆的鞭炮声、唢呐声和欢歌笑语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