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至,作为高端水果,车厘子往往作为赠送亲朋好友的首选。最近,2万吨智利车厘子开始在全国各地分发上市,其价格随之大幅缩水。目前,智利超92%车厘子出口我国,车厘子到货量增加,价格也更亲民。南通人吃到的进口车厘子究竟有多便宜?记者一探究竟。
进口车厘子价格一路走低
23日下午3点,记者来到通农物流水果区,远远就能听见“进口车厘子,一盒100,两盒180”的大声吆喝,在苹果、橙子、砂糖橘等一众水果中,堆得整整齐齐的车厘子礼盒尤其醒目,基本上每个经营者都把车厘子放在“C位”出售,前来采购的市民们也对车厘子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不时有人上前询问价格并下单。
“今年过年买车厘子啊,怎么买都划算,带两盒回去吧!”记者走近一家店铺,门口按照不同规格,车厘子礼盒堆成三四堆半人高的车厘子堆。店主唐卫东打开一盒车厘子,介绍说:“你看,这种智利进口的车厘子,一盒5斤装的只卖100元,买两盒180元,很划算的。想买好的,那边还有高档点的,像这种科迪亚2J规格的,口感最好,又甜又脆,220元5斤。还有这种3J加大规格的,口感没有那个好,也便宜点,180元5斤。”
记者比较了下,3J加大规格的车厘子个头确实不小,用一枚一元硬币去比较,一颗果子的个头比一枚一元硬币还大了不少。“这就是新闻上说的最近到港的智利车厘子,现在在陆续出货。每天像这个5斤装的,我们批发、零售加起来能出两三千盒。”店主介绍道。
在这家店铺里,记者注意到,车厘子按不同品种、不同规格分成10多种价格,其中最便宜的单J车厘子100元5斤,最贵的是科迪亚2J,220元5斤。记者转了一圈,发现物流市场上的车厘子基本上都是这个价。
记者从通农物流水果区副经理缪亚山处了解到,车厘子从上市到现在,价格一直在下降,以2J规格5斤装为例,目前价格在120元~150元,去年同期的价格大概在190元,价格便宜了三分之一,不过不同的品种价格波动不同,好货价格依然坚挺。目前,通农物流处,进口车厘子每天的销售额是150万元~160万元。
在某电商平台上,记者发现250g的3J车厘子,价格创下了历史最低价29.9元,相比以前的39.9元便宜了不少。而在另一电商平台上,250g的4J车厘子,价格从39.9元降至29.9元,降幅约25%。
车厘子价格为何降这么多
缪亚山介绍,今年智利车厘子价格的下降,主要得益于产量的增加和物流成本的降低。据智利水果出口商协会预测,2024/25产季,智利车厘子的产量将创历史新高,预计出口量比上一产季增长50%,达到约1.32亿箱(每箱5公斤)。
巨大的商机推动智利果农不断扩大产业规模。智利农业研究和政策办公室报告显示,2000年,智利车厘子树种植园面积仅3241公顷,但2022年,这一数字增长18倍,达61559公顷。
此外,运输方式的优化也降低了成本。“现在我们这边出售的智利车厘子基本都是采用船运的方式,运输成本下来了,价格自然就便宜了。不像刚上市那会儿,车厘子过来是采用空运的方式。坐飞机的车厘子价格自然就高,一盒5斤装的卖300元~500元都是正常的。”缪亚山说。
近年来,我国对智利车厘子的进口也采取了一些便利化措施,比如推出“车厘子快线”等,空运车厘子的全程运输时间从100小时缩短至30小时,海运航程也从32天压缩至23天,车厘子到港后,通过多项海关口岸便利化措施和通关保障服务,让新鲜美味尽快到达消费者餐桌等。这些因素的叠加使得车厘子的价格越来越亲民。
大量上市但要吃得适量
缪亚山介绍,目前南通市场上在售的车厘子以科迪亚、拉宾斯、桑提娜等品种为主。其中,桑提娜已经处于上市的尾期,口感相对偏软一些。正在大量入市的是被称为“车厘子王”的科迪亚,口感硬脆甜,含糖量高,深受大家的喜爱。按照常见的车厘子规格及其对应的果径范围,车厘子可以分为L、XL、J、JJ、JJJ、JJJJ等级别。
市民在挑选的时候,首先要看下盒子包装上的日期;其次打开来看果柄,要挑果柄翠绿的。缪亚山介绍,车厘子在当地采摘以后,一般会放进0℃到1℃的冷水中进行冷激处理,以此延缓果子的新陈代谢速率。而后对车厘子进行清洁、装入密封袋来抑制氧化。“不管是在智利境内的运输,还是在海运船上的运输,都有全程冷链护航,确保车厘子的新鲜。”
车厘子大量上市,大家吃的时候也要适量。前几日,“女子吃5斤车厘子后发高烧”的新闻,就曾冲上热搜。
市第六人民医院营养科主任周楠介绍,车厘子里面,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都很丰盛,营养价值也高,可以促进肠道蠕动,改善便秘,是一种不错的水果,但吃的时候要注意适量。车厘子吃多了会增加肠道负担,胃肠道功能差的人群或者消化吸收差的人群可能会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如果清洗不干净,存在农药残留等问题,加上现在是冬季,吃过多寒凉的食物就会引起急性肠胃炎、胃肠型感冒等。“事实上,我们不管吃哪种食物都要适量,不能因为哪种食物营养价值高或者口味佳就不限量食用,哪种食物吃多了都会加重代谢负担,还是要遵循平衡膳食原则,规律饮食。” 本报记者高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