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早上8点,市区端平桥批发市场已经热闹非凡。摊位前,各种瓜果蔬菜、肉类海鲜码放得整整齐齐,买卖双方的议价声此起彼伏,整个市场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氛围。趁着人流密集,佩戴好调查证,国家统计局南通调查队采价员严跃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当天的采价工作,“采价工作通常在上午进行,早晨商品最新鲜,也是农贸市场人流量最大的时段,在此期间采到的价格更具有参考性。”
西蓝花4元一斤,豆腐1.5元一块,冰鲜大黄鱼22元一斤……严跃边问边记,将其负责调查的每一种规格品价格逐一记录到手持数据采集器上。碰到价格波动较大的规格品,他还要向摊主询问价格变动的主要原因。
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严跃通常要向2~4家摊位询问同一种规格品的价格。他说,由于商品规格、品质的差异,各个摊位的定价可能会有所不同,“比如,刚刚就问到几家河虾的价格不同,有三家是100元一斤,有一家是120元一斤,这就需要记录出现次数最多的价格,记录为100元一斤。”
从事采价工作多年,严跃俨然成了菜市场的“活地图”。禽肉类、豆制品类、水产类、蔬菜类……对于各个摊位的位置,严跃了如指掌,每次来都形成了一个固定的采价路线,“逛完一圈需要一两个小时,不走回头路,才能确保采集全面、高效。”
5号、10号、15号……每个月“逢5逢0”的日子,无论酷暑严寒、假期周末,像严跃这样的采价员都会到指定的农贸市场、商超、其他实体采价点,严格按照“定人、定点、定时”原则开展调查。“今年1月30日刚好是大年初二,到那天我们也要雷打不动来点位采价,我的爱人以前也是采价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又与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家里人都很支持理解。”他笑着说道。
被打散的是自己的闲暇时光,凑齐的是一份完整的民生价格监测单。目前,南通市区共有7名采价员,除了菜市场外,采价员们还要深入走访大型超市、商场、家具城等调查网点,常态化开展八大类规格品的价格采集工作。
陈志军今年59岁,也是国家统计局南通调查队的一名采价员,她从事采价工作已将近20年。当天早上,一结束农贸市场的采价工作,陈志军就立刻赶到大润发超市,“刚刚在农贸市场采集了熟食类等100多个规格品的价格,接下来超市还有100多个食品类规格品的价格要采集,数据要赶在上午11点半之前上报,我的动作得快一点!”
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只见陈志军游刃有余地穿梭在一排排货架中,对于需要采价的规格品,她总能一眼就能找到。“采价并不是看见价签记下来就行,还要注意观察。”陈志军介绍,不仅要注意价格的单位,还要仔细对比折扣情况,比如大白兔奶糖要记录227g包装的价格,统计时再以1kg为基准换算价格,对于哪些是买一送一、促销期是否超过一周也都要看清楚,“特别是第二件半价的商品,虽然买两件后的单件价格换算下来更优惠,但对于普遍只买一件的消费者而言,这个换算价格不能记录,只能记录买一件商品的成交价。”
每一个CPI数据的出炉,背后都凝聚着无数一线采价工作者的辛勤汗水。“目前为止,超市里的商品价格除了促销价的波动外,没有太大的起伏。今年天气比较暖和,农贸市场的蔬菜价格也波动不大,猪肉、鲜菜价格小幅下降,总体物价还算平稳……”当问起春节是否对物价产生影响时,陈志军翻阅记录本,如数家珍。“逢5逢0”去采价,早已融入她的生活。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居民消费的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的总体变动情况,是进行经济分析和决策、价格总水平监测和调控及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指标,其变动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通货膨胀或紧缩的程度。
“物价稳则民生稳。”国家统计局南通调查队价格调查处处长江向荣表示,采价员活跃在基层一线,是物价调查工作的坚实力量,国家统计局南通调查队根据采价员调查的源头价格数据,常态化开展物价监测预警,近期还将持续密切监测春节期间市场价格变动情况,托稳春节期间居民消费“米袋子”“菜篮子”“肉案子”。
本报记者陆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