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泽麟
行走在漫长而狭窄的人生之道,慢慢寻觅过去的痕迹。我猛然想起了曾经走过的路及某些人,那熟悉的身影、声音使我陷入沉思。
大约是1960年冬天寒假的一个晚上,我和蒋德才、张俊发等球友在唐闸俱乐部打乒乓球,正在旁边看球的市体委竞赛科的王湛通知我第二天(周一)去市少体校乒乓球班张立宜教练那里报到。德才和俊发已先我一步进了乒乓球班,正是他俩的推荐,大概张立宜又委托住在唐闸的王湛来看一下我的实际水平。就这样,我进了市少体校。这时我13岁,是走上社会的第一步。
幸遇张立宜教练,我们叫他张先生。他虽不是乒乓球专业出身,但重视实训和比赛。从进入少体校到1963年8月参军,我记住了张先生教我们练球比赛的六字诀:稳、准、狠、转、快、变。他不仅教我们打球,还指导我们如何看待胜负及做人的道理。
初期,张先生就教我们两个字:稳、准,并带我们去文化宫二楼乒乓球室与市里的高手李仲法、邱夕祥等老将练球、比赛。李仲法是多年的全市冠军,曾战胜过全国冠军杨瑞华。可以说李仲法就是市乒乓球界稳和准的代表人物。现在年轻人知道邱夕祥的不多,但提起他的儿子邱建新这个当年的国家队运动员,可能有些人懂了;再说到他的孙子邱党,现今德国选手、世界著名运动员,只要喜欢看乒乓球赛的人都明白了吧。所以张先生要求我们少年运动员与这些高手过招,首先要把球打到桌面上(稳),还要打到对手难受的地方(准)。
训练了一段时间,有了一定基础,张先生又要求有个性、有特点。蒋德才练出凶狠与旋转的风格。他攻击力强且发球特别旋转,文化宫二楼乒乓球室木地板就是被他攻球跺脚弄破裂的。他当年取得全市比赛的冠军,靠的就是凶狠与旋转。
而张俊发则是形成了快与变的特色。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他打的是正胶,快字当头,常打得对手措手不及。他还善于变化,特别是对台内近网短球,现国家队员一般是搓球过渡,而张俊发也会搓过去,但更多的是挑打过去,或左或右,或短或长,弄得对手防不胜防,勉强防过来,也很被动。就靠这快和变,张俊发连续多年夺取全市冠军。记得1970年,张俊发参加全省比赛,赛后选出成绩最好的5名选手组成江苏业余队,对抗江苏专业队,结果业余队1比4告负。唯一获胜的是张俊发。1973年,江苏省队来通巡回表演比赛,张俊发两次战胜省队运动员,省队运动员输给市队运动员,在全省是仅有的。这期间,张俊发还打败了来通比赛的上海市亚军王传琪,在南通乒坛引起轰动。
记得我刚进少体校时,有一次全市少年比赛,我胜少负多。后来逐渐有些进步,在队内比赛取得第三名。1962年夏,张先生带领市青少年乒乓球队去泰州市比赛,有青年队的季求群、赵宗喜,少年队的蒋德才、张俊发和我。与我们对阵的是泰州市队。
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比赛。五人对抗,张先生把我排在最后压阵。照理排在末位的应该是主力队员,前面打成2比2时,容易拿下。还真的打成2比2平!轮到我上场了。张俊发告诉我,对手是泰州市冠军王星元。面对高手,我知道自己必输无疑,但是我的性格是宁可被打死,也不会被吓死。张先生排我压阵不是因为水平高,而是胆子大。那时比赛每局21分,三局两胜制。第一局输了,但摸熟了王星元的球路——就像李仲法的打法,打在我难受的地方。第二局我先发制人,打在他前面,虽然是险胜,毕竟胜了,1比1。第三局我打得自如,因为我的发球不仅旋转,而且变化大,对手不易看出是上下转还是左右侧转,即使接过来随后就是一记重板扣杀。很快打到19比16,我领先,而且是我发球,胜利在望。未料,随后我的五次发球被裁判全判犯规!19比21输了。正如赛后张先生和球友们说:“我们输给裁判了。”
回通后,张先生发现我情绪不高,还未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便找我长谈。他说,人家市队如果输给我们这些十多岁的孩子也太难堪了,我们要理解、谅解。然后说了一番道理,大意是竞技比赛少有温柔的,总是当头棒喝!失败固然使人难受,也要输得起!输球可以让自己看到能力水平的边界,看到输赢之外的风景。这番话语使我感悟到:如果你不把挫折当回事,它就真的不算什么。人要赢得胜利的辉煌,也注定要跋涉人生的沟沟坎坎,并品尝难受的滋味。后来,我在社会上走过弯路,经历失败,屡有错误,便常想起张先生的教导,学会释怀,不在一件别扭的事情上纠缠太久,纠缠不休会伤神,你不是跟事过不去,而是跟自己过不去。
由于有乒乓球运动特长,1963年,我入伍参加了炮兵体工队乒乓球队。与我同时参军到炮兵队的还有我们市少年队的潘学文,他曾参加过江苏省乒乓球队集训。我俩参加南京军区军事体育大比武,在十四个军级运动队比赛中取得团体第二名的好成绩。
最后一场比赛,对手是上海警备区队。这场比赛对两队至关重要,胜则第二名,输了则是三、四名。我队的老将康乃兆曾获得全军单打第三名,他提名我打一、五、九位置。真巧,前面又打成4比4平,我又是压阵打最后一场,对阵的是横板选手,也是对方主力。双方打成1比1平,第三局打到16比19,我落后。眼看失败免不了,忽想起张先生的教导:输,也要输得起。心里坦然了。好在最后又是我发球。这次裁判公道,我没让机会消失,取得最后胜利。张立宜教练的另一名学生,我们市少年女队的潘淑琴先进入省体院,又入伍加入江苏省军区队,在这次大比武中取得女子团体冠军。
后来,我在报社当体育记者,已任体委中层干部的张先生还带我去看少儿体校乒乓球苗子李菊、陈圮等练球。当年荣获世界冠军的国家女排队员张洁云荣归故里,便通知我去采访报道。张先生还和我合作了好几篇写市里优秀运动员的文章呢。
俱往矣,我们今天在老市队人员微信群中有不少是张立宜教练的学生,如张俊发、潘学文、施明政、杨惠楠、潘淑琴、钱玲等。大家还时常念叨已仙逝20多年的张先生,我们都是在他指导下走上社会,迈出人生道路上的第一步。这一站,这一步,当年只道是寻常,却真是值得纪念的里程界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