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江海晚报

立体式绘就“文物资源一张图”

日期:01-22
字号:
版面:第A05版:城事       上一篇    下一篇

普查队细化“文物资源一张图”。

区普查队队员走进寺街。

作为南通的主城区、历史文化遗产的“富矿”,崇川区自去年5月“四普”工作转入实地调查阶段以来,依托测量建筑数据、推进本体CAD落图、绘制建筑平面图、强化影像图片记录等技术手段,对辖区文物遗存进行全方位的数据资料采集、登记工作,扎实推进全区“文物资源一张图”编制。目前,崇川区已完成范氏祖居、老城隍庙、红英巷7号住宅等419处文物点位的复核登记,普查中新发现丁瓒故居、南通港候船大厅、唐闸新工房等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遗存52处。

校地通力合作

摸清文物家底

“这间房子是徐惊百以前居住的地方,这是张謇嫡孙张绪武提供的线索。”13日上午,记者随崇川区文物普查工作人员走进位于寺街胡家园巷6号的徐惊百故居时,徐惊百侄子徐咸透露了这一讯息。这一线索对文物普查工作至关重要。

崇川区“四普”领导小组组长、区政府副区长王文献介绍:“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南通市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点738处,其中崇川区就有424处,可见主城区文化底蕴的深厚程度。”为此,崇川区与南通大学艺术学院建筑系师生团队密切合作,组建3支区级普查队伍。通过全面深入的普查工作,进一步复核、挖掘辖区文化遗产的关键信息,为后续史料研究、修缮保护、活化利用奠定基础。

胡家园巷10号住宅是由门楼和正房组成的一进院落,院内隔扇门、梁架、铺地都具有明显的古建筑特色。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工作人员再对这些细节之处做拍照、测量等数据采集、复核工作。南通大学艺术学院建筑系2022级学生胡子阳作为崇川区文物普查队的一员,参与到实地调查工作中。他说:“这次经历让我有机会亲眼看到了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在走访、倾听、记录中增长了知识。”

守好文化遗存

延续城市文脉

区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区文旅局局长马卫在谈及崇川文物普查措施路径时表示,崇川区在全面调研辖区文物资源状况的基础上,通过推进史料研究、做细内业整理,依托三维建模等技术手段,对文物点本体分布、现状情况等进行全方位的数据采集,初步形成全区“文物资源一张图”,同时与规划部门做好衔接,后续将数据资料并入“城市规划一张图”,实现文物保护与城市规划的有机结合和高效监管。

西南营历史文化街区冯旗杆巷23号住宅,现今保存有结构完整的倒座、敞厅、穿堂、正房共三进院落,正房为二层带耳房的砖木结构雕花小楼。这些呈现在崇川区“文物资源一张图”上,除了由该宅外围坐标信息框出的整体区域之外,院内每处确定纳入保护对象的不可移动文物本体,均依据精准的坐标数据标注出来。“这样一处宅院究竟哪些建筑确定要保护的,就一目了然。特别是现在寺街、西南营历史街区正在推动保护更新工作,后续的消防保障方案落地、修建性详细规划报审、街区保护规划修编等都需要对文物本体的分布有清晰的认知,前期工作做到尽量精准,将有力推动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崇川区文旅局副局长陈翠芳补充道。

崇川区历史街区普查点位建筑密度高、场地环境复杂,如何提高定位精度、减小误差?区普查队在市文物局及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大力支持下,依托获取的地形图,明确标出保护建筑四至范围。“地形图底图带有坐标高程数据,我们再通过实地调研进一步复核建筑坐标,两相对照,确保普查采集数据的精准度。”

多处新发现文物

丰富人文内涵

随着“四普”工作的有序推进,目前,崇川区已完成419处文物点位的复核登记。此外,普查中还新发现了52处具有较高文物价值的历史文化遗存。

“丁瓒故居坐落于寺街历史文化街区小巷14号,是这次新发现的一处革命文物。”崇川区“四普”普查队队长、区文旅局文物科科长韦峰介绍。丁瓒于1910年出生在南通,1927年经同学刘瑞龙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现代著名心理学家、中国医学心理学和病理心理学的奠基人和创始人,参与筹建了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科院建院初期,他曾利用自己做地下工作的经验,引导旅居英国的李四光先生摆脱国民党特务的跟踪胁迫,成功回到了祖国。

区普查队队员走访此处时,丁瓒先生的后人也恰好在现场。如今,这座老宅经过岁月的洗礼,出现了局部墙体裂隙、梁架结构歪闪的现象,地面、梁柱依稀可见修缮过的痕迹。丁瓒的侄子丁奎武说:“我在这里生活了六七十年。现在我这一辈的人都远在外地,我有责任守护这处老地方。也希望通过文物普查,这里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为后人留下一份念想。”

按照《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认定标准》,“与历史进程、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关的史迹本体尚存或有遗迹存在;或为纪念重要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建立的建筑物、构筑物,具有标志意义、典型意义”的可以认定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具有时代特征并在一定区域范围具有典型性的;或在社会各领域、各时代中具有代表性的”可以认定为近现代代表性建筑,认定年代均为1840年至当代。

“一般人认为文物就是老古董,其实并不是,文物是一段历史、一个时代的见证物。”除了丁瓒故居外,此次还新发现了新中国成立后新建的南通港水上客运的标志性建筑——南通港候船大厅、1953年大生企业公私合营时为改善职工安居而兴建的第二代工房——唐闸新工房等,为丰富南通近现代文物遗存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韦峰说:“现阶段我们主要对它们进行数据采集,至于最后是否纳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还要经过专家的进一步论证。” 本报记者杨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