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9点多,在崇川区唐闸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唐闸中心”)6楼的康复治疗大厅内,90后主管康复技师茅凯笛正为自己的老病人——43岁的偏瘫患者蒋先生进行PT(运动疗法)康复训练。“我每天早晨8点来茅老师这边报到,现在感觉身体状态一天比一天好。”一边做康复训练,蒋先生一边和茅凯笛聊起了国际新闻,彼此之间的交流轻松又自在。
唐闸中心是主城区首家建成康复科的基层医疗机构,也是市康复医学专科联盟成员单位,康复科是市级基层特色专科,设置床位51张,面向辖区群众开展神经康复、肢体康复、言语康复等各类康复服务。
“与大医院相比,我们和患者接触更多,和他们的心理距离更近。无论是家长里短,还是国家大事,我们都会和病人聊一聊,有时候陪伴比治疗更加重要。”去年8月,茅凯笛从市区一家大医院康复科辞职,参加了崇川区卫生健康委的公开招聘,成为唐闸中心的一名在编的康复技师。
他笑着说,有了编制,心也定了,就想在基层好好干。“过去,大医院的康复科多以医生为主导,我们只是被动的执行者。如今在基层医院,除了治疗外,我们还会进一步了解患者的病因、病史,并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慢病管理。”身为唐闸中心康复技师组负责人,茅凯笛说,基层医院给了他工作上的更多自主性,让他可以放开手脚去服务患者,逐渐赢得患者的信任和依赖,这让他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
“把手打开,用力,很好,你今天的表现非常棒!”在OT(作业疗法)康复训练区,00后康复师吴张宇耐心地鼓励着49岁的何先生,让他将面前的小木棍逐一放到大木棍上面。听到鼓励的话语后,何先生的每一个动作更加卖力,“这里的康复治疗一点也不输大医院,康复师们虽然年轻,但工作非常认真、用心,我对自己的康复充满信心。”何先生说,他家就住在附近,家门口做康复非常方便,加上有了医疗政策的倾斜,治疗费用也比大医院便宜很多,“现在让我去其他医院我还不肯呢,就想定定神神地在这里做康复治疗。”
用真情换真心。在唐闸中心,医患之间的关系更像朋友,浓浓的人情味让冰冷的治疗变得有温度。“即便约的是上午10点,但很多病人一大早就来了,他们会提前来和我们聊聊天。有时候,做好了治疗,患者也会继续留下来,陪着我们给其他病人做康复。”中心的另一名00后康复师陈许楠告诉记者,前几天,她的一个病人还张罗着给她介绍对象,这份工作之外的关怀,让她倍感温暖。
老家安徽的侯广亮是一名95后南通女婿,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去年入职唐闸中心康复科后,他主要负责为患者进行PT(物理治疗)康复训练。“刚来的时候,只有一两个病人,现在我们把口碑做出来了,周边小区越来越多的患者愿意来这里治疗了。”他说,科室5名康复师都是年龄相仿的年轻人,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里的工作氛围非常好。
“在基层当康复师,感觉挺好!”这是在唐闸中心康复科,记者听到年轻的康复师们共同的心声。去年9月,唐闸中心康复科正式成立,吸引了一批平均年龄不超过30岁的康复师加盟。截至目前,科室共收治患者50多人,以中风偏瘫患者为主,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去年12月,“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唐闸康复分中心”在唐闸中心揭牌,市二院康复科每周选派两名专家轮流来该中心开闸查房、康复指导,通过建立“双床位医师制”,将一流的康复服务送到百姓的家门口。
前不久,2025年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公布,明确今年我市将建设15个基层康复治疗中心,开设200张康复联合病床,为居民就近提供康复服务。“这对于我们来说,是鼓励,更是鞭策。我们将借助南通市康复医学专科联盟的力量,与市二院康复科加强交流合作,全面实现双向转诊,也给年轻的康复师们更多成长的机会和平台。”唐闸中心主任杜峰介绍,为实现康复学科的高质量发展,今年该中心还将再扩建一个康复治疗大厅,购买一批高档康复设备,同时继续招聘一批康复医师和康复技师,让康复治疗分区更科学合理,康复方式更先进智能,康复效果更精准高效。
本报记者叶国 毛敏敏
本报实习生林睿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