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江海晚报

陶钧万物 至善至诚

日期:01-17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8版:夜明珠       上一篇    下一篇

◎陈健全

甪直是现代作家、教育家、编辑出版家叶圣陶先生的“第二故乡”。1988年,叶老逝世后,归葬甪直,人们在他当年执教的“吴县县立第五高等小学”旧址上建了一座庭院式的纪念馆。今年纪念叶圣陶先生130周年诞辰,纪念馆修缮后再次开放。

深秋,我们参观了千年古刹保圣寺后,来到西院,追光一代师表叶圣陶先生。

穿过青砖黛瓦的门楼,上方是绿青色的赵朴初题书“叶圣陶纪念馆”几个字。步入院中,一棵苍劲的罗汉松之后,见四面厅的楹联:“松柏有本性,园林无俗情。”堪称对叶老“俯仰两无愧”的人生比喻。据介绍,这里原为先生来“五小”任教后创办的利群书店和博览室,先生将自己购买的中外名著、南社诗人的诗集等陈列于此,还开辟了诗文专栏、书画专栏、英文通讯专栏,方便学生们学习。如今,厅堂焕然一新,书脉绵延。

进入展厅,叶老的半身铜像簇拥在菊花丛中。塑像栩栩如生,那温煦的目光似在关注着每一个来者。叶圣陶先生事迹展共分8个部分,除了翔实的文字资料外,还有150多件叶老的文房用具、证件文本、旧版珍藏书籍,让人尽览贤师风范。

1894年10月28日,叶圣陶生在苏州一个贫苦人家,原名叶绍钧。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还是中学生的他找到他的国文老师央求改名。原来,他幼时字“秉臣”,眼见着旧帝制被推翻,他不愿再称“臣”。先生结合他“绍钧”之名,以古诗句“圣人陶钧万物”,取“圣陶”为号。这便是“叶圣陶”名字的由来。

“苏州往东三十六公里的甪直镇,镇周围全是河道,往来非乘船不可。从苏州去,遇到最顺的风,张起满帆,三小时就到了,如果遇到‘顶头逆风’,就得八小时。”这是叶圣陶先生笔下的甪直最初印象。1917年春天,从下船上岸的那一刻起,叶圣陶便与这座水乡古镇结下不解之缘。

在甪直任教的五年里,他确立“为人生而教育”的思想,自编国文教材,推进教育改革,革新教育风气,定期举办园艺、劳作、文娱、远足等课外活动,这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同时,甪直的生活、风俗、文化底蕴也为他的文学创作带来源头活水:他在《新潮》杂志上发表的第一首描写甪直乡村的新诗《春雨》,以保圣寺小阿虎为原型的短篇小说《低能儿》(后改为《阿菊》),取材于自身真实教学实践的长篇小说《倪焕之》,以万盛米行为故事背景的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悲悯当地农民凄苦生活写下的童话《稻草人》……对此,叶圣陶在《心是分不开的》一文中写道:“我因年轻不谙世故,当了几年教师,只感到这一途的滋味是淡的,有时甚至是苦的;但自从到甪直以后,乃恍然有悟,原来这里头也颇有甜津津的味道。”直至多年之后,叶老还感慨:“我真正的教育生涯和创作生涯是从甪直开始的。”

展厅中,看过叶老编辑的《开明国语读本》《文心》《文章例话》《诗》《小说月报》《中学生》等书影,且听有言之教:“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就是生活的本身”“我们要创作我们所希望的真文艺作品,没有范本可临,没有捷径可走,唯一的方法乃在自己修养,磨炼到一个‘诚’字”……耐人寻味,给人启迪。

茅盾先生曾讲:“作品乃人格之表现:这句话于圣陶而益信。凡是认识他的朋友们都不能不感到,和圣陶相对,虽然他无一语,可是令人消释鄙俗之心,读他的作品亦然。你要从他作品中找寻惊人事,那不一定有;然而即在初无惊人处,有他那种净化升华人的品性的力量。才笔焕发,规模阔大,有胜于圣陶的,但圣陶的朴素严谨的作风,及其敦厚诚挚的情感,自有不可及处。我们所以由衷地爱慕圣陶,而圣陶的作品对于青年的教育意义之重大,唯有从这一点才得到了最真切的说明。”确实,作品即人品。这样称道叶圣陶,再合适不过。想来,从前读过他《一粒种子》《蚕和蚂蚁》《三棵银杏树》《牵牛花》《荷花》的我们,何曾没有在心田播下一粒种子?阅读叶圣陶,足以让人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总之,让人动心。

叶老为人至善至诚的事迹,感人至深。如,终其一生,他事必躬亲,有信必复,对请求的看著写稿等,从不拒绝,即便到了耄耋之年。想起徐应佩老师神交叶老的往事,又添实证。

那还是20世纪70年代末,南通师专借址如皋师范办学期间,徐应佩等老师创办教研刊物《教学与研究》。想请一泰斗级人物题写刊名,即去函北京东四八条叶老家。不出一周,叶老即书写了横式与竖式供他们挑选,最后用了横式。《教学与研究》每期都寄赠叶老五本至十本,叶老来信说刊物编得适合中学教学需要,他将刊物都送附近中学供他们参阅。当时,徐老师计划写几本书,还请叶老写几个书的封面:《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赏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文苑漫步》《诗林撷英》,叶老很快就寄来了。后来,徐老师拟申请参加中国作协。去函叶老,叶老欣然同意,并拉诗人吴奔星老先生一道做了介绍人……薄寒的晚风里,我写到这里时,重温徐应佩老师签名留念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赏析》等书,封面上叶老的题签别有暖意。

到女子楼,参观叶圣陶先生家风展。叶老为子尽孝、为夫爱妻、为父教子之心,以及对国家、民族的挚爱之情,让人深深共情。

金黄的三棵银杏树前,又打卡“生生”农场。时下蔬果飘香,草木含情,连篱笆上的牵牛花都绽着娟娟笑靥。不时,有师生沉浸式教学,陶钧万物的风范已然生生不息、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