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江海晚报

走近刘禹锡

日期:01-10
字号:
版面:第A08版:夜明珠       上一篇    下一篇

◎钱泽麟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中唐诗人刘禹锡的这首《乌衣巷》,运用简洁手法,形象地描写了乌衣巷的沧桑变化。诗人以秦淮河上朱雀桥旁的野草闲花,贵族住宅乌衣巷口的一抹斜晖晚霞,构成了荒凉冷落的意象,将读者引入一个“风物依旧,人事已非”的境界。

因为这首诗,笔者多次来到乌衣巷。记得20世纪60年代中期,乌衣巷还是一式的旧日低矮平瓦房,巷子狭窄,仅容行人步行。当然,千百年前的王导、谢安的豪华堂屋早已不见踪影,但燕子还在飞来飞去。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了。

90年代后期,看到的已是重建的具有民族风格的新街弄,“王谢故居”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了。

前不久再访乌衣巷,看到原来巷口的朱雀木桥不知何时已成钢筋铁骨之桥,水泥路面再也长不出闲花野草。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早已听不到过去商女“玉树后庭花”的歌声,耳边不时传来金陵特产盐水鸭的广告声声:没有一只鸭子能活着飞出南京城!

昔日堂前燕已难觅旧时梁木。就像《红楼梦》中《好了歌注》中所描写的:“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这也许是一种必然吧。但悠悠秦淮河水却承载着当年王谢乌衣子弟的流风余韵,心口相传,永不泯灭。

也因为这首诗,笔者多看了刘禹锡的几句诗。“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都是诗人的名诗警句。刘禹锡才高八斗,诗扬千古。

又因为多看了几首刘禹锡的诗,知道他因写诗而惹祸,却因惹祸再写诗。《戏赠看花诸君子》就是一首闯祸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因诗中有个“去”字,说明自己被贬离过,是不满情绪,又让那些趋炎附势、攀高结贵的阿谀奉承之徒抓住把柄,诬告他“心怀怨恨,诽谤朝政”再次遭贬。十四年后才被召回长安。他又在玄都观里题写了一首诗:“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代表腐朽势力的保守派哪里去了?扬眉吐气的我刘郎又回来了!

刘禹锡被贬多次,贬地多处,这里只提和州(今安徽和县)。众所周知,他的名篇佳文《陋室铭》就是在那里写的。“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比如座右铭、墓志铭等。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全文仅81字,却脍炙人口。作者以“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来比喻陋室;以“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来歌颂陋室的“惟吾德馨”,既高雅又有哲理。随后极写陋室的内外美景、人情交往及其乐趣。“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绿一青,把陋室映衬得格外别致幽雅。

曾多次阅读《陋室铭》,再去安徽马鞍山市和县看看刘禹锡陋室。

陋室门前有高大的刘禹锡塑像。室内有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号称诗豪。唐朝贞元进士,祖籍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市),后移家洛阳。824年曾任和州刺史。他秉性耿直,志行高洁,生活简朴,为官清廉。当时住在州署后三间简屋中。他就是在这里完成《陋室铭》后,由好友柳公权书写并刻成碑文。由于时代久远,原始石碑已不复存在。直到清乾隆四十九年,和州知州宋思仁重修陋室;民国初年又补书碑文。1987年,陋室按清朝规制重修。如今门庭上的“陋室”二字出自著名诗人臧克家手笔。室内陈列品不多,仅有仿古的一床、一桌、一椅和一琴。还有就是介绍刘禹锡诗文的图片、文章,评价其人品的对联和诗词。

再到室外转了一圈,东边是碑廊,都是历代诗人、文人、名人和书法家书写的《陋室铭》全文。东南方是高大宽敞、富丽堂皇的文庙,对比之下,更显得刘禹锡的住所之陋、之简、之素、之小。但刘禹锡只字不提陋室之“陋”,还借孔子云“何陋之有”?而不“陋”是因为自己的“德馨”。

西北处就是新开辟的陋室公园。总之,刘禹锡故居不仅是一处历史遗迹,更是后人学习和感悟其文学成就和精神境界的重要场所。陋室及公园的建筑和景观都充满了文化气息,可以在此感受到刘禹锡的诗意生活和对贫困、挫折的乐观态度。

人生的命运是一尊雕像,挫折和磨难犹如一把锋利的雕刻刀,人是用这把刀来刻画命运的雕塑家。一尊美好雕像的诞生需要经过贫困、挫折和磨难的洗礼,还需要雕刻家的坚毅、深沉和不断奋斗。刘禹锡因参加改革运动遭到打击,连续被贬往郎州、连州、夔州、和州等地23年。而他无论置身于怎样的处境,总能忘却自己的荣辱得失,没有烦恼、困惑和沮丧,却创作了《刘梦得文集》三十卷,《外集》十卷,包括《陋室铭》。

刘禹锡的诗文和他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些名言佳句流传千年百世而不衰,显示其永恒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