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微
读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看到一段关于查文清处理“丹阳教案”的记载,引起了我的兴趣。查文清可能一般人不太熟悉,但他的孙子查良镛(金庸)却是大名鼎鼎。
书中说:“《天津条约》许外人传教,于是教徒之足迹遍中国。”查文清任镇江府丹阳知县期间,丹阳百姓发现教会周边掩埋了数十具童尸,群情激愤,自发围攻教士,并迅速升级为民众烧教堂、反洋教、驱教士的以暴易暴运动,史称“丹阳教案”。“教民或有死伤,外籍教士即借口要挟,勒索巨款,甚至归罪官吏,胁清廷治以重罪。”清政府畏惧洋人淫威,责令严办,查文清目睹帝国主义传教士的不法行为,同情民众,决意伸张正义,尽力保护那些“肇事者”。他向上司呈报:“此事由外国教士欺压良民而引起公愤,数百人一拥而上,焚毁教堂,并无为首之人。”一面又让领头的两名义士赶紧远走避祸,他自己却因获“纵逸”罪名而丢了官职。
由此想到当时全国各地“教案”频发,地方官吏基本上都是以惩善扬恶、迎合洋人收场,连那位声名赫赫的曾国藩在处理“天津教案”时也不能例外。曾国藩揣摩清廷意图,觉得只能立即处死带头闹事者并向洋人赔礼道歉,别无他法。这样一来,显然是违背了民意,结果弄得声名狼藉。这位“晚清中兴名臣”深感“内疚神明、外惭清议”,凄然调任两江总督,原本还算硬朗的身体从此每况愈下,两年后离世。相比之下,查文清可谓为官一任对得起天地良心,对这样充满正义感的官员,老百姓会永久铭记。金庸曾回忆:“祖父(查文清)去世的消息传到丹阳后,百姓为他树碑立传流泪追悼。”当时,镇江丹阳民众推了十几名乡绅前去吊祭,那两名领头烧教堂的义士更是一路哭拜,如丧考妣。
查文清在丹阳知县任上还有一桩义举,在年幼的金庸心目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一个名叫和生的苦命人遭财主设计陷害,吃了一场无头官司,原本要被处斩,却被查文清左右斡旋,在卸任返乡时悄悄带回家中。金庸对和生的遭遇充满了同情,对祖父的惜弱怜贫更是发自内心地敬佩。他说:“这件事一直藏在我心中,《连城诀》是在这件真事上发展出来的,纪念在我幼小时对我很亲切的一个老人。”
事实上,金庸深受祖父查文清嫉恶如仇、不畏强暴的正义感影响,在他后来打造的武侠世界中我们可以看到完美的传承。金庸在《神雕侠侣》中借郭靖之口提出“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其核心理念并非一味追求武功有多高强,而是要看你所做的一切是否真正为国为民,唯有如此,方不枉称具有侠义精神的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