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江海晚报

该死的情绪

日期:01-08
字号:
版面:第A15版:夜明珠       上一篇    下一篇

◎丁兆梅

寒潮频袭,又到了坏情绪作妖的季节。上周,少年阿尔法又跟我吐槽:救命,该死的情绪又泛滥了,要是能把它们咔嚓掉就好了。为什么别人都能把情绪戒掉,轮到我就做不到?这娃大概是被毒鸡汤给带跑偏了,所谓“成年人的世界,早该把情绪戒了”之类的言论。照此逻辑,当人的身心发育到一定程度后,生理脑和情绪脑不如直接兼并给思维脑,不然就活不好。

此言谬矣。毕竟戒除情绪和管理情绪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情绪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沟通方式,也是指引我们行动的重要力量,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太过易致病,所以需要管理。以快乐为例,它也是情绪的一种,且是特别重要美好的领袖级别的情绪,根本戒不得。所以戒除情绪是个什么鬼?好的坏的全部戒除?目前只有植物人和阿尔茨海默病重度患者等特定人群接近于戒除了情绪。你确定这样也行?

李宗盛嬉皮笑脸地唱:你我皆凡人,生在现世间,既然不是仙,难免有杂念。这杂念包罗万象并因人而异,各有悲欢离合,各有抑扬顿挫,一定会以物喜和以己悲,一定会困于心和乱于情。这是颠扑不破的人性,过于违逆人性,努力活成AI本尊——历史上确有人以钢铁般的意志做到了,但那往往意味着更严重的情绪障碍,术语叫“情感休克”,又称“木僵状态”,属于医学难题。

少年阿尔法似服非服,继续和我探讨说:感受器失灵其实是好事,可以避免很多痛苦。嗯,貌似有点道理,但笃定不是那么回事。众所周知,情绪是个多面体,有好有坏,有正有负。好的以经典台词“做人嘛,最重要的是开心”为代表;坏的就更多了,诸如焦虑、抑郁、烦躁、纠结、沮丧、愤怒、失望……白天不懂夜的黑,他人不解我伤悲,与谁同销万古愁?答案从来不绝对。

抛开文学表达,观照客观存在,痛苦和快乐其实本就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相互转化和关联,缺一不可。一旦大脑感受不到痛苦了,那么感受快乐的阈值也会被无限拔高,这意味着从此以后此人很难再有快乐起来的理由。不哭亦不笑,行尸走肉般活着,确定这是智人们想要的结果吗?讨论几个回合后,他发现根本没有选择,唯有认清现实,放下幻想,才能少给自己挖坑,多些幸福可能。不过,他的问题并不止步于此,让他难以释怀的是:我又没做啥坏事,为何好情绪成了稀有物,而坏情绪却动不动就卷土而来?

直击要害了。对他而言,当下只是认知不够或激素不平衡等缘故,导致他原本欠佳的情绪变得更差。以认知不够为例,情绪和认知的关系历来就非同一般。有时如阴阳轮转,此消彼长,情绪占领高地时,认知就陷于低谷;有时如孪生兄弟,息息相关,情绪正向饱满时,认知也船高水涨。正如欢乐和痛苦那样,同样是一体两面,关键是学会转念。

眼下,对于这种种该死的情绪劫数,允许它来,接受它在,审视它的来龙去脉,让它好好流转开来,也许是少年阿尔法渡劫的便捷打开方式。该来的总会来,那就让它来吧,坚守不伤人不伤己的底线,使出洪荒之力把它控制在自身小宇宙里就行。该死的情绪,来都来了,一定是想告诉你点什么,觉察、觉知,也许能促进觉醒。专注当下感受,让其自然流淌,照顾好自身情绪,让内核稳定起来,才是对付坏情绪的锦囊妙计。

没有无缘无故的快乐,也没有空穴来风的难受,如果事与愿违,一定另有安排;它想安排什么,需要自己破译。这就涉及认知重构的问题,一旦盲区打通,情绪也就容易流通。若暂时打通不了,不妨翻翻梁实秋的《快乐就是哈哈哈》,多去感受别人的好情绪。

如何调整控制这该死的情绪,办法多的是。有大咖总结出十条情绪调整控制大法:转移法,宣泄法,语言节制法,自我暗示法,愉快记忆法,推理比较法,压抑升华法……现实生活中包括但不限于以上十条的办法,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智慧,且每个方法背后都有大量成功案例可以借鉴,总有一款适合他。

过了一周,少年阿尔法在对话框里语音留言:我已经没事了,情绪果然是流转的,尝试去跟它们和平共处后,就发现不会真的被困住。这娃声音轻快饱满,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他情绪的明显好转。我不由自主跟着开心起来,时间果然是个育人大师。

顺便提提给他推荐过的《无国界病人》一书。经过国内外数次死里逃生的癌症治疗后,师永刚将自身经历写成了非虚构作品,并在书里信里反复引用华大基因CEO尹烨的话“情绪的确可以改变基因”,告诫自己今后要珍爱生命,少生闷气。而心理学家曾奇峰认为生气的原因有二:把自己看得太重,或把别人看得太重。他的建议是当陷入人际关系和短暂我执的一地鸡毛中时,不妨转向未来远景进行升维思考,多了解银河系、太阳系等大宇宙,或投射到花草树木、山川河流等自然事物上去,该死的情绪自会随风飘逝。值得一试。

(本栏目由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