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根生
“社区安装的这些座椅和桌子真是太贴心了,现在买菜回来或者遛弯回来,都可以在这儿歇歇脚,没事的时候还可以坐在楼下跟邻居唠唠家常、下下棋。”近日,提起社区环境的新变化,居民周阿姨十分高兴。
(1月7日本报4版)
周阿姨的这一番感慨,实际上道出了陈桥街道仁和社区许多居民的心声。近年来,伴随着城市更新步伐的不断加快,不少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居民的生活更加舒心便捷,但是在一些服务的细节上仍然还存在短板,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比如在陈桥街道仁和社区,不少小区虽然设置了可供居民休闲的场地,环境也清新怡人,居民可以在这里散散步、遛遛弯儿,但是由于缺少桌椅,不少老年居民如果在散步过程中想停下来坐一坐、歇一歇就成了一道难题。而得知这一情况之后,社区及时安装座椅和桌子,让居民的心头事变成暖心事,提升了居民的获得感。
居民的获得感往往来源于生活中的点滴细节。社区作为居民生活的“小社会”,其环境、设施、服务等各方面的细微变化,都能直接影响到居民的内心感受。一把把舒适的座椅、一张张便于交流的桌子,这些设施看似不起眼,但是不仅可以让居民在身体上得到放松,而且还能在心理上提升获得感,而这正是社区治理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获得感虽然是有些抽象的字眼,但是对居民而言却是真真切切的感受,是对未来美好幸福生活的期待。由于职责、权限和条件的制约,社区在提升居民获得感上确实很难有“大动作”,但是完全可以在细节上寻找突破口,将工作做深做细。因此,社区不妨从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等方面入手,多为居民办点身边小事,并且将这些小事办实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