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最后一天,张倩楠终于结束了“2024年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第二阶段的培训,回到了通州西亭。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田里看看麦子的长势。“今年气温偏高,小麦长得快。如果后期温度偏低,小麦容易冻害。庆幸的是我今年播种晚,影响应该不大。我现在头疼的是最近雨水太少,麦苗都干死了。”张倩楠庆幸中带着些许担忧。
扎着短马尾,套一件深蓝色工作服,一身泥灰,现在的张倩楠完全一副农妇样。谁能想到,她曾是一名光鲜亮丽的银行女白领。
“我就是喜欢种田,高中时就想过承包土地种粮,但当时人小力微,不得不向现实低了头。”张倩楠说。小时候,她帮着爸妈种地、养猪,爸妈问她苦不苦,她兴奋地回答:不苦!农村的娃,天生对土地有种亲近感。2015年,张倩楠大学毕业进入银行工作,成为让父母骄傲的都市白领,然而她高中时的梦想依然在发酵。
想辞职容易,回乡种地的阻力、质疑却如泰山压顶。当时张倩楠已在工作地厦门成家生娃,爱人在一家国企任要职,回老家,爱人跟不跟?小孩怎么办?“好不容易培养你上了大学,你竟然回来种田?”父母难以接受。“肯定在外面混得不好,不然怎么舍得放弃?”有人怀疑。
无数次商量、争执、讨论后,2020年9月,怀揣梦想和积攒下的第一桶金,张倩楠带着一同辞职的爱人吴晓晖和孩子回到了西亭镇亭东村的老家,成立了张洪均家庭农场,脱下职业装,换上农装,在故乡用双手耕耘着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她执拗地说:“可以说我年轻冲动,但我认定了的事我就要干。”
去年11月20日下午,张倩楠翻耕的是一块新田,深藏的一节树根碰坏了一个刀片。她重新购买了配件,钻到机器下面,驾轻就熟地更换。
熟练的背后是张倩楠日复一日地学习、练习。虽然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但在耕种经验方面她依然是“小白”。于是,她在网上找资料,向其他种粮大户学习,积极参加区里组织的新农人培训。“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去问植保站的老师,他们都很热情,会来现场指导。”张倩楠高兴地说,这一切证明了她的选择是对的,因为国家对“三农”非常支持。
2021年秋,张倩楠流转的土地首次收割。“当时粮库不收潮粮,一亩地一千多斤粮,要想办法找这么大的堆场,这300亩地的稻谷我晒得筋疲力尽。后来3年都是一点点晒干再去卖,遇到阴雨天就很焦躁。”她觉得这种折磨简直不堪回首,2024年,她狠狠心投入100多万元安装了烘干设备,一次可烘干60吨。
蓬勃的热情、坚定的信念,让张倩楠逐渐适应了新生活的挑战:购置的拖拉机、收割机、植保机、铲车、插秧机、无人机等机械,她全都能上手操作。生态种田、科学种田、安全种田,用新思维、新观念种田的张倩楠这几年收获都不错,2024年水稻平均亩产650公斤。“我们全家总动员,我爸妈说着反对,行动上很支持,种管收爸妈都一起上的。”她笑得很开心。
4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面貌。曾经白嫩的皮肤变得粗糙,但张倩楠整个人活力四射,一开口一扬眉都是喜悦:“我终于实现了自己种田的梦想。农业工作不仅让我身体更加壮实,也让我整个人感觉很轻松,农忙时抢收抢种,闲时就带着父母孩子出去旅游,非常满足和快乐。”
4年,也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张倩楠的爱人吴晓晖说他曾经设想过人生千万种可能,但没有一种是种田。从小生活在城市里的他,对农事一窍不通,是爱情让他选择来到了这个陌生的地方,也是爱人对农业无比的热爱感染了他。“她让我觉得农村有广阔空间,有无限可能。现在我算是个新农人,连我妈都主动从厦门过来帮我带孩子,好让我们全身心种田。”而且,这4年也让他看到了张倩楠的另一面,“她比我坚强,刚开始我们什么都不会,很难,但她咬牙也要坚持”。
张倩楠的回归,带来了对农业深深的热爱和对家乡发展的责任感,也感染了不少年轻人,他们原来看不上种田,现在却准备跟着她种田,“他们向我咨询各个方面的事,我把自己的经验全部分享给他们,我很开心我不是一个人在奋斗”。
2024年,张倩楠大胆流转了1100亩地。相比往年增加了600亩,一方面小田变大田,便于种植;另一方面扩大种植面积,收成也会更高。
“每次参与培训,都能让我受益匪浅,开阔了我的眼界,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知识、新技术。这次培训正好有智慧农业方面的课程,我很感兴趣。我现在已经在着手准备创建自己的大米品牌了,后面还计划办米厂,拉长产业链,把自己的大米销售出去,让更多人吃到我种的大米。”看着田里绿油油的麦子,张倩楠的眼里充满了希望,她的绿色梦想正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茁壮成长。
本报通讯员徐艳梅 凌华
本报记者徐爱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