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江海晚报

“活化石”现身蛎岈山并非偶然

日期:01-03
字号:
版面:第A04版:南通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上月31日上午,海门渔17068号渔船船长张忠在蛎岈山附近海域起网时,意外捕获一条重45斤、长约1米的中华鲟。1月2日,本报《海门渔民误捕中华鲟 相关部门“云”指导放生》的报道引起各方关注。

“2030”偶遇“海门渔17068号”

这条中华鲟带有编码,鱼身黄色标签写有“三陕集团第63次中华鲟放流2030中华鲟研究所”等字样。“我收网的时候格外沉重,发现里面竟然有一条巨大的中华鲟,我立即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将其顺利放生,也期待未来年年有鱼。”张忠说。

随后,江苏省南通环境监测中心与放生单位——中华鲟研究所取得联系,揭开了这条中华鲟的“身世之谜”。经查询,这条鱼是2017年出生的子二代中华鲟,于2024年3月28日“中华鲟保护日”当天在湖北宜昌江段放流进入长江。中华鲟研究所工作人员透露,当天,20余万尾子二代中华鲟放归长江,其中1%的中华鲟进行了标记。

游弋亿年的中华鲟,曾和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是水生生物中的“活化石”,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干流金沙江以下至入海河口,在南通市曾多次出现。2023年10月,在如东海域,南通渔民曾救助并放生了一条野生中华鲟。

“这是近年来,江苏首次有此类带标记鱼的回报记录。”监测人员说,这条中华鲟体内植入了PIT芯片,相当于它的“身份证”。研究人员用专门的手持扫码器在中华鲟体外扫描,就能读取每条鱼独有的“身份证号”,进而查询到它们的出生时间、繁殖单位、放流时间等详细个体信息。

齐抓共管守护生态“高颜值”

“‘活化石’现身蛎岈山,并非偶然!”南通市海门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杨杰说,蛎岈山湿地候鸟重要栖息地不仅是全国首批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也是海门区生物多样性热点观测区域。截至目前,海门区累计记录生物物种1216种。

近年来,海门当地多次共同开展人工增殖放流活动,补充和恢复生物资源群体,改善水质及水域生态环境。2024年,海门区8个省考、6个市考断面优Ⅲ类比例达100%,5条长江一级支流总磷均达Ⅱ类,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达100%。

不久前,海门生态环境局在东灶港海域安装了国内首套伪虎鲸水下声学实时监测系统。与传统的人工观测相比,该设备具有全天候、声性好、智能识别等特点,不会干扰动物。“通过监测设备及系统能够全方位且客观、准确且及时地反映海门海洋环境保护成果,为后续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重要依据。”南通市海门生态环境局局长刘华军表示。

在以“鱼”治水、监听并用的同时,海门还以“智慧监测+智慧观测”打造一体化工作站、数字化展示系统、生态环境业务系统、安全综合运维系统、数字化支撑底座五个系统。其中,生物多样性监测模块是业务系统的重要模块,通过海底生物监测、鸟类多样性监测、监测设备管理等方式,将观测到的鸟类情况和海底生物情况在地图上展示,形成生物多样性概览“一张图”。

生态与产业实现和谐共舞

随着海洋生态环境逐年改善,中华鲟、伪虎鲸等珍稀海洋生物频频现身南通沿海海域。

南通是万里长江奔流入海的最后一道生态屏障,全市拥有海域面积8949平方公里、海岸线276公里,为临海临港产业提供了充足的承载空间。沿海港口码头、土地等后备资源充裕,风光电等新能源丰富,船舶海工大项目正加速集聚……到2023年年底,全市完成海洋产业生产总值2487.1亿元,占全省1/4。

碧海无垠,“蓝色引擎”动力澎湃。南通严守底线,严设约束门槛,在全省率先制定《南通市近岸海域“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方案》等文件,在划定420个陆域管控单元的基础上,新增131个近岸海域管控单元,打造沿海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标杆区;同步探索排污总量收储和跨源使用改革,腾减农业源、移动源等总量,保障246个优质项目需求;出台《南通市生态环境局2024“营商环境提升年”行动方案》,建立绿色通道,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健全重大项目环保服务对接机制,服务蓝海新材料、启东华峰瑞讯等127个省市重大项目环评获批。

产业加速发展,生态持续向好。如今,“活化石”现身、江豚回归、候鸟落脚,是产业与生态的双向奔赴。截至2024年年底,全市累计增至3789种的生物物种,让南通尽显“江风海韵”。

本报记者彭军君 刘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