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剑锋
“背街后巷的保洁员多了,道路上的灰尘少了,绿化带的垃圾不见了,河道岸坡清爽了,我们居住的环境越来越好了。”去年下半年,家住崇川区和平桥街道的市民王敏感受到了周边环境卫生的明显变化。
(上月30日本报4版)
南通主城区试点一体化保洁大大提升了道路保洁效率和精细化管理水平,为市民营造了一个更加干净、整洁的工作生活环境。
一座城市的宜居环境美不美,不仅关系到市民日常的生产生活,也考量着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力。毫无疑问,环卫作业一体化保洁进一步理顺了政府与社会、企业、市场的关系,为环卫职能转变注入了“强心剂”。一方面,实现了市场机制对市容环卫事业资源配置的有效调节,这是政府加快由职能型向服务型发展转变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一把扫帚”扫到边,“一条龙”作业提高了工作效能。
衡量环卫改革成功与否,既要看城市环境面貌是否得到提升,也应关注环卫工人的利益能否得到应有保障。主城区试点一体化保洁后,不仅通过“互联网+环卫”手段实行了常态化、精细化管理,而且提高了机械化作业水平。所有这些都为这项改革的深入推进注入了新动能。当下而言,不仅要持之以恒地把环卫作业现代化、城市管理人本化贯穿到日常工作中,而且应最大限度地释放环卫工人的工作热情,彻底改变岗责不清、绩效不明等弊端,达到管理服务和质量效益双提升的目的。
一体化保洁之路走得好不好,检验的唯一标准就是要更好地创造一个更加整洁靓丽的市容环境,不仅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应赋予公众更多的“话语权”,坚持在“问题导向”中不断明确改革方向,从而实现政府、社会、企业多方共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