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直播内容就是老布鞋的制作过程,有粉丝提问就和他们互动,拉拉家常唠唠嗑,偶尔吆喝两声卖卖货……”薛劲松踩着缝纫机,熟练地给鞋面缝边。
老布鞋,又被称为千层底。鞋底由布多层叠纳而成,轻便舒适。回忆起做鞋的初衷,薛劲松感慨颇多,年轻的时候没有赚钱的营生,他便跟着老师傅学做鞋。久而久之,他就迷上了这门手艺,并成为做布鞋的能手。
“过去农村穷,不少人家到年底不是自己纳双新布鞋,就是买双新布鞋,喜庆又耐穿。”薛劲松说,这门老手艺一坚持就是35年。而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布鞋销量逐渐萎缩,再加上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他的鞋店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那时候就觉得光靠店铺不保险,正好直播带货越来越火,我决定再赶一次新潮,当起了‘带货主播’。”
新起的直播号销量、流量数据并不是很好,“技能小白”薛劲松也不懂得如何吸引观众,直播间的人数寥寥无几,但他并不气馁,一直鼓励自己要沉住气。“直播有一个积攒人气的过程,只要产品过硬,坚持下去总能被看到。”如今,薛劲松坐在镜头前,已能够十分自如地与观众互动,直播间每天的在线人数也相对稳定,并且凭借着良好的产品口碑,积累了不少忠实客户,抖音平台粉丝量达30万。
老布鞋的“新手艺”
“运营直播账号以后,我的老布鞋订单量翻了几倍,如今线上订单已占总订单量的七八成。”薛劲松说,线上销量好,他既开心也忧愁。“纯手工做鞋,每双鞋需要两天的时间才能够完成,难以满足大规模的市场需求。”
好不容易“走出深巷”,难道又要任它沉寂下去?当然不能!与家人一番合计后,薛劲松开始尝试半流水线作业,将缝纫机等机器引入工序流程之中,既保留了手工布鞋的舒适度与独特性,又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现在,我每天可以做大约100双鞋子,虽然还是比不上全程机械化的大作坊,但比起以前已经快了很多。”薛劲松笑着说。
尽管不再是纯手工作业,但他们依旧会根据客户的要求来制作每一双鞋子。“老手艺要想‘活得好’,还得了解年轻人的需求。”耆艾之年的薛劲松思想活泛,他结合时尚元素,通过手绘、刺绣等方式,让传统布鞋融入青春元素,制作出既有适合婴幼儿穿的可爱花布鞋,又有适合年轻人配古风服穿的水墨画布鞋等。“‘90后’‘00后’年轻人对传统技艺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我们的民族风、水墨画布鞋很受他们欢迎,这也为我们打开了思路。”薛劲松说,后续还将开发更多新潮布鞋,让老工艺品突破原有的销售半径,销往更远的地方。
“手艺人”到“守艺人”
在制鞋生涯中,薛劲松也曾带过不少徒弟,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多数人都因各种原因离开了这个行业。如今,只有一个因身体轻微缺陷而选择留下的徒弟还在默默跟随他学习。
“我能理解大家的选择,老手艺不容易,我坚持了30多年,舍不下,它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了。”薛劲松说,即便面对女儿的担忧,他依然坚持着自己的选择。在他看来,每一双布鞋都不仅仅是一双鞋,它是文化的传承,是情感的寄托,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然而,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传统技艺传承都难逃“成长的烦恼”,如何将这份手艺传下去?薛劲松也逐步在直播间里找到了答案。“流量时代,短视频其实也为我们传承技艺提供了渠道,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视频了解到老布鞋的制作方法,进而产生兴趣,每一份兴趣都是一颗可能发芽的种子。”薛劲松认为,布鞋作为中华民族上千年的智慧结晶,其穿着舒适的特质是不会随时间流逝而改变的。只要有人穿布鞋,这门手艺就有存在的价值。因此,即便前路充满未知,他也从未想过放弃。他坚信,总有一天,会有更多人认识到手工布鞋的魅力,加入传承的队伍中来。
本报记者徐书影
本报通讯员许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