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江海晚报

天下第一山

日期:01-01
字号:
版面:第A08版:夜明珠       上一篇    下一篇

◎刘伯毅

井冈山在我心中是神圣的、崇高的,在祖国的名山大川中,井冈山有它不可替代的特殊感召力,正因为此,今年春天,我又一次来到井冈山,拜谒井冈山。

绵绵春雨中,置身井冈山,仿佛置身于绿色的海洋。井冈山由于地处江西南部,纬度低,雨水充足,形成了绿色的宝库。绿的云雾、绿的竹林、绿的泉瀑、绿的茶园,甚至连井冈山的阳光都是经过绿色过滤的,荡漾着清新的茶香,沁人心脾。然而,井冈山的精彩又在于万绿丛中一点红。1927年,正是在这莽莽苍苍的绿色大山里,燃起了一支红色火炬,使井冈山成为中国革命的第一个根据地。毛泽东主席比喻说:“革命要有根据地,好像人要有屁股,人假若没有屁股,便不能坐下来。要是老走着、老站着,定然不会持久。革命有了根据地,才能够有地方休整,恢复元气,补充力量。”毛泽东的这一比喻充分说清了井冈山对中国革命的意义。1962年,朱德总司令重上井冈山,挥毫写下了“天下第一山”五个大字。

黄洋界是井冈山著名的景点,“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这首毛泽东主席的《西江月·井冈山》,把政治家的豪放,军事家的潇洒,诗人的浪漫,表现得淋漓尽致。是啊,在敌军围困万千重的险境中,对于率领着这支穿草鞋、扛梭镖、吃红米饭、喝南瓜汤的部队的毛泽东而言,当时,还有什么比敌军落荒而逃的捷报更值得庆祝,还有什么比让敌军闻风丧胆的炮声更令人振奋呢?红军以不足两个连的兵力,抵挡住了敌人一个师四个团的轮番进攻。如今的黄洋界,虽然没有炮声,但红军战士的呐喊声和勇敢扑向敌阵的身影,依然像炮声一样叩击着我的心灵,像炮声一样振奋着人的精神。

在井冈山,红军留下的革命史迹很多,红军标语随处可见。这些标语已经有九十多年的历史了,没有被雨水冲刷掉,是因为红军在用红漆或石灰水书写标语时,在里面兑了牛胶。红军每到一处,都要用书写标语的方式做宣传鼓动。看到标语,就好像看到了一支支队伍奔向前方,或一颗颗子弹射向敌人,或一个个渴望翻身的眼神。这些眼神太真挚迫切了,以致近百年后我们看到,依然热泪盈眶。标语里最多的是“打土豪,分田地”,听导游说,井冈山的红军最早写的是“打土豪,筹款子”,毛泽东看到后,改成了“打土豪,分田地”。深谙中国历史的毛泽东,当然知道农民最需要的是田地,有了田地,就有了希望,给农民分到了田地,农民就拥护革命,铁了心跟共产党走。

由于跟随队伍行军打仗,毛泽东主席在井冈山住过的地方比较多,但时间最长的是茅坪村的八角楼。没来之前,我一直以为八角楼是一个有着八角外形的高大的楼,到了之后才知道,八角楼只是一栋土砖结构的两层楼房,因楼上有一个八角形天窗,所以当地百姓称之为八角楼。尽管外形并不轩昂有些普通,但八角楼在我内心仍然伟大。在井冈山坚持斗争的艰苦岁月里,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八角楼上的灯就亮了,毛泽东在这里思索中国革命,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犹如楼上的灯光一样,让革命者内心有了许多温暖和信心。

游览井冈山,既是在欣赏风景,也是在阅读历史,井冈山是一部鸿篇巨制,是天下第一山,值得我们一代又一代人敬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