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家红
“请大家注意了,准备,5,4,3,2,1……”随着一声欢呼,“南通电视台,生日快乐!”2024年12月4日,我们在城山路广场拍摄“全家福”。这也是一次自发的聚会:“1985—2025 NTTV40年,我们共同走过”。
久别重逢的老朋友拥抱寒暄,纷纷在签名墙前驻足,签名、拍照、交谈——
老朋友,你还记得我吗?老朋友,你还好吗?
姚港路16号(南通电视台成立时的办公点)时,你在,我也在!
城山路8号(南通电视台的第二个办公点)时,他在,我也在!
人民路(南通电视台现在的办公地点)时,我们都还在!
作为老一辈电视工作者的代表、时任南通电视台副台长陈铿回忆:“我是1984年12月14日到南通电视台,主要负责技术工作。当时我们三个台长在12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工作。新闻部、文艺专题部、制作部和办公室也都在一个很狭小的平房里。我记得广播电视局把二楼的会议室让出来,让我们做播音室;把底楼大的房间作为新闻部和采访间、新闻剪辑间。设备很紧缺,建台时,42人、26万元事业经费,广告收入40万元,要改善设备也非常困难。新闻部有两台DX1800匹配VO4800录像机。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每周两档、后来三档新闻节目。在广播电视局领导的支持下,当年9月份筹集了30万元资金,买了两套M3摄像机,但设备当年没有到货,很紧张。调度来调度去也没办法,大家都抢着机器用。当时办《江海春潮》晚会,北京来了很多演员,要用无线话筒,我们台里没有,只有到无锡电视台去借,才保证了这台文艺节目的录制。”
在当年中国电视界,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的主席由中央电视台台长杨伟光担任,两位副会长则分别由上海电视台和江苏省电视台台长担任,而这两位副会长都曾在南通工作过:盛重庆和苏子龙。还有上海交大媒体与设计学院院长夏平建(曾任南通电视台台长)等,也是南通的光荣。
这一天,他们都回到了曾经工作过的地方,还有一些领导同志也以电视老朋友的身份参加聚会。
盛重庆曾任南通人民广播电台台长,后来升任南通市广电局局长,不久后调任上海广电局转任上海电视台台长。在南通期间,他主持了南通电视台的第一次公开招聘,又主持了南通电视塔的设计和建造。这为他后来主持上海电视台工作和东方明珠工程奠定了基础。他把南通视为福地和第二故乡。
苏子龙是建台后不久调任南通电视台任台长的,他是南通电视台第一位正职台长。当年挂牌时,“南通电视台”五个大字就是由时任南通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的苏子龙题写。1989年,苏子龙调任江苏省电视台,先后任副台长、台长,江苏广播电视厅副厅长。
夏平建曾任南通电视台台长十年,后调任数字电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专家组组长、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夏平建对南通电视台一往情深,每次聚会活动都参加。
几位曾经担任过市委宣传部要职、大家熟悉的领导,也以电视老朋友的身份参加活动。时任南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的张小平同志深情回忆了当年关注、扶持南通电视台,呵护电视发展的经历和故事。
随着活动的进行,一个巨大的双层蛋糕被缓缓推向前台,蛋糕上面有南通电视台台标和40年的字样。全场齐唱《祝你生日快乐》,活动气氛又一次被推向高潮。
是啊,人生哪有许多四十年。这个四十年,我们一起走过,风风雨雨一路高歌。何其有幸,赶上电视,遇见电视,参与电视,服务电视,用现在的话来说:回顾走过的路,不忘来时的路,走好前行的路。千条江河归大海,万物生长靠太阳。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盏灯,冲着一个方向一个目标!
回顾个人这一路,我也从事过多种职业:农民、大学生、大学老师、电视台记者,但只有在南通电视台我才算找到了自己的“家”,在南通电视台工作了33年直到退休。逐步由一个门外汉成长为一个专业电视人,是南通电视台培养了我,给了我施展才华的舞台。是南通电视台培养了我,成为市党代表、市政协委员、奥运会火炬手,成为南通市广播电视系统第一个高级记者、第一个正高三级高级记者。
往昔的电视情怀和新闻梦想是我们余生的精神财富,几十年积累的友情是我们内心深处最温暖的港湾。南通电视台,生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