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江海晚报

向日葵

日期:12-29
字号:
版面:第A07版:夜明珠       上一篇    下一篇

◎张文华

秋收时节,我回了一趟老家。在老屋里未寻到母亲的身影,便到屋后自家田里寻找母亲。远远望去,耄耋之年的母亲正专注地在自家的田地里捡拾稻穗,她戴着秸秆编织的黄色草帽、佝偻着腰,让我想起儿时生产队田埂上生长的向日葵……

儿时的故乡,生产队田埂边到处都是茁壮成长的向日葵。每天清晨,它们缓缓地转向阳光,朵朵黄花宛如颗颗明亮的珍珠,闪烁着金子般的光芒,微风轻送花朵的芳香,溢进农家的篱笆墙内……一到秋天,果盘沉甸甸的,这个时候它会弯下腰,但头总是昂着,微笑着向阳而生,逐光而行。即使缺水、干旱、少肥,依然顽强生长。

我走到母亲身旁,和母亲一起捡拾稻穗。我疑惑地问道:“妈,小辰光秋天的田埂边、高坡上到处都是生长的向日葵,现在怎么看不到了?”

母亲边捡拾稻穗,边回答我:“向日葵产量低,人工贵、效益少,所以种向日葵的农户少了,现在一般农户家的田埂和林地都改种黄豆了。”

这时,我抬头遥望一望无际的田野,高远的天空下秋意浓浓。稻谷刚收割完毕,只剩下光秃秃的稻茬,它们在秋风中瑟瑟发抖,仿佛在诉说着丰收后的寂寥。它们显得格外孤单,就像失去亲人的孩子,仿佛在无助的边缘徘徊。我想,此时如果能看到田埂边长满金黄色的向日葵该有多好。童年记忆里,它们一排排屹立在故乡的田埂上,在秋风中摇曳着身姿,竞相追逐着太阳的光辉,给萧瑟的秋天注入无限希望。

我对向日葵有着特殊的情感源于30多年前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22岁那年,我去化肥厂帮供销社运输化肥。为了多挣点卸力费,农忙时节,我直接把化肥送到农户家中。20世纪90年代初,苏中平原河网纵横,三级河、四级河上大多都是水泥板桥,承载负荷全靠那两根大梁。我的手扶拖拉机自重一吨,加上50袋化肥,总重量达到3.5吨。过水泥板桥时,要确保拖拉机车厢后轮正好行至桥的大梁垂直线上方,每次通过一座桥梁,我都回头望一下桥面,然后倒吸一口凉气。尽管有点冒险,但也能多挣点钱养家糊口。

那天下午,我拉着一车化肥去邻乡的农户家中销售,途中,拖拉机传动箱链条断了。我便向附近的农户借了一辆自行车到乡农机站买好传动链条,回到拖拉机旁的时候已是黄昏,秋日昼短,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我摸索着开始修拖拉机,由于心急,不小心被铁锤砸伤大拇指,鲜血直流,我急忙抓起路边一棵青草捂住伤口,不让血过多流出。此时风雨交加,漆黑一团,借着手电筒微弱的光亮,我开始换装新的传动链条。突然,我的耳畔传来“咕咚咕咚”的声响,把我吓了一跳:“在这荒郊野外,哪来的声响?”我紧张地打着手电筒四处张望。这时,我看到路边的几株向日葵在风雨中疯狂飘摇,偌大的果盘发出“咕咚咕咚”的声响,尽管风雨很大,但托着果盘的向日葵细小茎秆却宁弯不断,坚韧而顽强,果盘始终朝着东方太阳升起的地方。看到它们在风雨的肆虐下,结满籽粒的果盘随时都有粉身碎骨的危险,我心中不免同情起它来。那晚,衣衫褴褛、满身油污、浑身湿透、受伤流血的我,看到风雨中摇摇晃晃的向日葵仿佛看到我自己摇摇晃晃的人生,泪水混杂着雨水从我的腮边滚落。那晚,向日葵像一位挚友始终不离不弃地陪伴着我度过了一个又饿又冷、风雨交加、孤独无助的夜晚,并给予这个未能考取大学,刚踏上社会,面临生活和心理双重压力的我与风雨抗争、为生活拼搏的一股无形的力量。

此后,我暗下决心,在下雨天或拖拉机没有生意时,我就去乡文化站看书,那时看得最多的是金庸、梁雨生的武侠小说和张恨水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总想着逆风翻盘,改变自己的命运。我花了一年时间模仿路遥的小说《人生》创作了一部以农村为题材的四万字的中篇小说,哪怕白天再苦再累,晚上我都要像蜗牛一样爬格子,反复誊写,但小说寄出去之后石沉大海,溅不起一滴水花。

就在我心灰意冷、感到人生渺茫时,在文化站的藏书中,偶然翻到一本欧文·斯通的《渴望生活》,该书记录了梵高短暂而悲凉的人生。一百多年前,这名荷兰籍青年,背着简陋的画具和破旧的行囊,怀着对理想和色彩的追求,来到异国他乡的巴黎郊外,租了一个六平方米、没有窗户、没有壁柜、阴暗潮湿的房间,开启了他的梦想之旅。

他无法在室内作画,于是高远的天空,宁静的田野便成了他的画室。他不善营生,穷困潦倒,每天仅靠一顿中饭果腹。在巴黎,这座艺术之都,他连被人嘲笑和谩骂的资格都没有。他短暂的一生共画出2000幅作品,仅卖出一幅画,而且还是他弟弟提奥花钱托人购买的。但他在追求理想与艺术的疯狂中找到了人生的那份笃信和虔诚!虽然他在37岁那年举枪自尽,以悲剧方式为艺术殉道。但他的画作《向日葵》在1987年却拍卖出3970万美元的天价。

虽然梵高去世50年后才被世人所认可,但他对绘画的挚爱、对理想的追求、对生活的渴望如灿烂星辰般激励着无数后来人。正如他的画作《向日葵》,孤零零插在花瓶中,配着黄色的背景,显得孤清,显得凄凉,让人心酸,令人恻隐;但那金黄色的花瓣临风摇曳,燃烧得像一团火,给人希望,授人以志,让你随时随地打开心灵深处那扇尘封已久的门扉,扫去阴霾,迎接温暖的阳光,步入明天的风雨。

40岁那年,我调到县级机关工作,在县城有了新家。房屋简单装修好后,我首先到小区的画舫购买了一幅梵高《向日葵》的电脑合成的复制品悬挂在我的书房里。每当夜深人静,我写作写不下去的时候,我就会抬头凝望墙壁上的《向日葵》,经常对着这幅画作苦苦思索:为什么梵高要画这些插在花瓶里行将衰败的花朵呢?而且一共画了7幅。多年以后,那些全世界富商大咖又如获至宝似的争相以天价购买,世界顶级博物馆也以收藏此画为荣耀。我想:梵高的《向日葵》给人的感受总是一半欢欣,一半凄凉,这可能就是普通人一生的写照。也许作画者想通过此画告诉世人,欢欣时要珍惜,凄凉时要挣扎,不向命运低头。正如一个世纪后,一名双腿残疾的英国少年通过明信片在他的坟茔前留下的一句话:“感谢您对绘画的挚爱,您的《向日葵》使我有勇气走向完美的人生”。

故乡原野上的向日葵伴我走过金色童年,陪我度过激情飞扬的少年;悬挂在书房里的《向日葵》就像镶嵌在我心灵深处的一块宝石,发出金黄耀眼的光芒,图腾成我人生下半场最美的风景线,它时常鞭策着我:不管生活有多喧嚣,命运有多坎坷,对人生的执着和对理想的挚爱始终不能泯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