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江海晚报

哪个“老字号”是你记忆中的年味

日期:12-29
字号:
版面:第A04版:南通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岁末年初,烟火人间,美食盈盘。

随着农历新年的脚步渐近,南通各大商超纷纷开启“年货模式”。琳琅满目的商品与喜庆的装饰无不展现出浓浓年味,家家户户也开始筹备年货。在年货清单不断翻新的今天,对于南通人来说,总有那么几样,有了它们才年味满满。它们或坚守传统,或勇于创新,将经典与现代巧妙融合,演绎出别样的风味。连日来,记者深入基层一线,实地感受这些老味道背后的坚守与创新。

对于很多南通人来说,年味是从一根香肠开始的。

春节前的一个多月,是传统香肠的制作季节和销售旺季。“听朋友说你们家味道蛮好的,果然名不虚传……”这两天,位于唐闸镇公园二村的花二香肠店门口热闹非凡,来现场灌制、预订取货的客人不断。特地从市区南大街赶来的顾女士和朋友试吃后赞不绝口,买了5斤满意而归。

作为一家有着30多年历史的灌香肠老字号门店,花二香肠已成为南通灌制香肠的网红店,并于2022年入选崇川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入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第三代传人,花晶金在接手后,给店铺保留传统风味的同时,更添了几分现代气息。目前,店里除了黑胡椒、蒜香、香辣等多种口味外,甚至来源于女儿的奇思妙想,研发出玫瑰味香肠。2020年,店铺购入了自动搅拌机和灌制机,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让工人更有余力从事精细化的工作。

花二香肠主要为客户提供加工服务,也适当零售。晒干的香肠45元一斤,新灌的湿香肠22元一斤。“干香肠买回去就能吃,湿香肠我们建议客人买回去晾晒10天左右,等晒透了再水煮和清蒸食用。”花晶金说。

“你闻闻这个味道,香得很!”记者在现场尝了一片,油润咸香里裹挟着淡淡的酒味,咸淡恰到好处。“前几天,还有不少顾客从无锡和上海特地开车过来买,一次几百斤的都有。”花晶金说。

临近年关,花二香肠的订单量激增,一天能灌制2000斤香肠。为了方便顾客,店里还提供礼盒快递发货服务,最多可装10斤香肠。饭店和工程队等都是花二香肠的忠实客户,一次采购几百斤甚至几千斤香肠。

“我们家的香肠干净卫生,原料品质也好。”几十年如一日的销量高、口碑好,花晶金有秘方。偌大的晾晒场,铁架子上挂满了咸鹅、腊肉和腊鱼,吸引不少居民驻足。工人们取下风干的咸货和香肠,经过真空包装后发往全国各地。

“有个邻居的孩子在英国读书,每次都点名要吃我们家的香肠。”花晶金笑着说,花二香肠的味道已经漂洋过海到了美国、法国、新加坡等,“我们会保留最原始的本味,将非遗技术传承下去。”

直播推广,

日均八百斤米白酒出深巷

天气渐冷,温一碗热乎乎的米酒,喝上一口便从喉咙暖到心窝。走进启东市春姐姐米酒厂,一股浓郁发酵的米香直沁心脾。近40口酿酒大缸排列整齐,香软的糯米正在里面静静发酵。

“我们米酒秉承了传统酿造工艺特色,酒精度不高但后劲很足,具有醇香浓郁、清洌甘爽、回味悠长等特点。”启东市春姐姐米酒厂负责人袁迎春说。

传统酿酒工艺颇为讲究,每天一早就要开始忙碌。先将大米和糯米置于大木盆内,浸泡4~6个小时,待沥干、淘净后,就可以倒入桶内,用大火蒸熟,冷却后加入酒曲,在中间挖一个洞用于酒酿渗出,等待发酵20天左右,即可品尝到香醇的米酒。

袁迎春从小就在酒香里面长大,她的父亲传承古法技艺,坚持传统酿酒30多年。前几年,乘着网络销售的东风,袁迎春帮助父亲的米酒走出深巷。随着生意越做越红火、回头客越来越多,两年前,袁迎春索性租下启东台角村的一家门店,专职开展“线上+线下”双轨制销售。“每隔两三天,我就会通过抖音、视频号等平台直播,每天都会有三四十个网友到店选购。”

“太想念家乡的味道了。”“外婆家是启东的,妈妈在时每年都会做米酒。”家乡味,最抚游子心。临近春节,来自天南海北的顾客都为这口记忆中的醇香而来。袁迎春介绍,最远的快递还发到了新疆、内蒙古,甚至快递费都要和酒钱持平。

目前,店里的传统米白酒,价格根据度数区分,分别在3~6元一斤,此外还有低度数甜口的桑葚糯米酒、红枣枸杞糯米酒、纯糯米甜酒、桂花糯米酒,价格分别在8~12元一斤。“现在每天都能卖出七八百斤,快过年了,罐装的礼盒米白酒也卖得不错。”

三次发酵,

老工艺笼糕引来订购热潮

昨天清晨,位于通州区石港镇的二甲曹氏方笼糕店内一派忙碌的景象,远远便可看到室内层层叠叠的蒸笼冒着热气。

老板季进和爱人分工合作,一个负责切块,一个负责招呼客人。“我前几天提前跟老板预订了,这次一次性买了22条笼糕,拿回去和朋友分着吃。”市民刘女士拎着鼓鼓囊囊的大袋子,乐呵呵地说道。

季进是老通州人,今年50多岁,去年8月份,他们一家三口一起在菜市场旁边开了这家笼糕店,凭借勤快精湛的手艺和笼糕香甜软糯的口感,很快获得周边街坊邻居的好评。

南通人有过年蒸馒头的习惯,年的味道,往往是从那一只只蒸笼里溢出的。富有特色的笼糕寓意着“蒸蒸日上”“节节高升”,因此备受欢迎。

“春节前一个月是我们最忙的时候,凌晨2点就起来了,一直忙到中午。晚上又要着手准备第二天的酵团,一直忙到9点多。”季进手上的活儿不停,边忙边说。

制作笼糕也是个技术活儿。“笼糕制作过程中要发三次酵,首先把米饭发酵成酒酿,接着将酒酿放入缸内加水再次发酵四五个小时,最后和好的面团也要保温发酵。”季进介绍,等三次发酵完成后,还要将揉好的面团切好,拉成手掌宽的长条放入笼屉中,调节好压力表和温度,就可以等待蒸笼里的方笼糕蒸熟售卖了。

“笼糕的口感松软,带着淡淡的酒香甘甜。很多人会在早上配粥和酱菜吃,蘸麻虾酱吃也是南通的传统吃法。”他说,笼糕普通的5元一条,加了红糖、红枣的6元一条,一天能卖出四五百条。口口相传,周边不少饭店、社区食堂也会向季进订购笼糕,每家都一次性采购五六十条。

“今年我们的业务范围也拓宽了,从笼糕做到了包子,有萝卜、咸菜、豆沙等口味的,顾客要是自己带馅料来,每个能再便宜一块钱。”季进说,一年中最辛苦的就是这段时间,只要得到顾客的肯定,再累都值得。

本报记者王颖 陆薇 卢兆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