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讯 “25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第二十条中增加了‘特殊教育学校’的表述,我看到后欣喜不已。”26日,南通特殊教育中心副校长王慧云说。20余年来,他倾注热情和心血,点亮了残障学生心中的“科技梦”。
《科普法》于2002年6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2024年12月2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修订。
“请各联系点及时反馈对《科普法》(修订草案)的意见建议。”海门区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周祖斌介绍,海门区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工委的基层联系点,“上月,我们共收集了77条意见建议反馈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工委,共有8条意见建议被采纳,其中就有在第二十条中增加了‘特殊教育学校’的表述”。
听取基层群众意见建议,让基层声音“原汁原味”抵达国家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被群众形象地称为国家立法“直通车”。党的二十大对“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提出“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建设好基层立法联系点”。
周祖斌介绍,《科普法》第二十条中增加“特殊教育学校”的表述由南通市数据局副局长、高级工程师缪建红和王慧云等南通科普特殊教育工作者提出建议。“南通市数据局是江苏省人大常委会的基层立法联系点,这次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海门基层立法联系点和省、市人大常委会联系点首次联动征集立法意见。”缪建红说。
缪建红曾担任南通市科协副主席15年,他认为,《科普法》第二十条中增加“特殊教育学校”的表述,“这为残障学生更好地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推开了一扇窗,体现出科普工作的普惠性”。
王慧云说:“增加的字虽少,但意义重大。”他介绍,南通特殊教育中心组织开展科技小发明、智能机器人、三模等九大类科技活动已有20余年,残障学生小发明项目荣获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1人次、中国科协主席奖1人次、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2人次、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及发明奖金奖8人次。 记者尤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