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已至,寒渐浓。这段时间南通市民的餐桌上少不了一盘清炒草头。草头因口感嫩滑、清香四溢,加上炒熟后颜色碧绿、鲜翠欲滴,广受欢迎。
草头也叫金花菜,可以从初冬吃到开春。位于海门区包场镇的东旭蔬菜专业合作社是南通最大的草头生产基地,种植面积近500亩,亩产草头8000斤。农场主时礼东原先在上海从事蔬菜生意,2012年,他将种植基地从上海搬到海门。这些年,时礼东深耕草头种植技术,并自研收割工具,合作社先后被评为南通市首家绿色蔬菜产业基地、江苏省园艺作物标准园,种植的草头销往上海等长三角各大城市。
走进东旭蔬菜专业合作社草头生产基地,一眼望去,翠绿的草头叶层层叠叠,宛如一片片柔软的地毯铺展在脚下,倒心形长在叶茎上,一枝三叶,展现出勃勃生机。
“种好草头关键在于做好补水和通风。这几天连续低温,刮的都是北风,因此,我们把大棚南边棚膜打开,一边收割一边再放下棚膜,以免草头受冻,叶片发黄。”说起草头的田间培管技术,时礼东如数家珍。
今年56岁的时礼东是河南人,与草头已经打了近30年的交道。20世纪90年代,时礼东到上海做蔬菜生意,主要负责草头等蔬菜的打包发货销售,积累了一定经验后,开始琢磨自己种植与经营。彼时,长三角的农业联动已经开始,时礼东与海门的来往日渐密切,知道海门耕地多、农业发展好,尤其是品质好的草头种子全部来自海门的临江新区。考虑到今后的发展,2012年,时礼东正式将种植基地从上海搬到了海门的包场镇。
为适应当地的土壤墒情,一开始,时礼东不敢步子迈太大,承包了200亩土地开展设施种植。“荠菜、青菜、香菜……我都试验过,还是草头生长最稳定。一方面它的生长周期长,另一方面不容易引发病害。”时礼东打定主意后说干就干,请工人、搞培训、翻土地、买种子,一气呵成,草头种植就这样做起来了。
绿色种植 打通销路拓市场
刚种植草头那会儿,时礼东自认为有着多年的销售经验,加之草头种植相对简单,以为很快就会盈利,殊不知农业项目大多都是投入大、回收低、周期长、见效慢。
“我原来主要负责草头销售这块,对种植技术并不了解,因此,头两年我每年亏损都在100万元,第三年开始我聘请了两名专业的种植户,让他们帮我管理,终于扭亏为盈。”回忆刚落户包场时的场景,时礼东感慨万千。
“当时基地刚发展,部分草头都是露天种植,我发现露天种植的草头品质和产量都得不到保证,因此投资了1000多万元建设设施大棚,每个棚价格在1.5万元,草头种植面积也逐步扩大到近500亩。”时礼东介绍,通过努力,那几年基地草头逐渐有了产量,于是时礼东利用多年打通的销售渠道广泛推销,顺利地在无锡市场打开局面,同时又开拓了上海、苏州等地的市场。“无锡人管草头叫金花菜,名字里带‘金’,价格自然比海门本地高,市场需求也很旺盛,高峰期每斤草头可以卖到14元。”时礼东笑着说。
能打开长三角市场离不开好的品质保障。每年3月份草头收尾后,时礼东都会使用豆饼等有机肥改良土壤,每年光用在这方面的投入就有60多万元。
施的都是有机肥,灌溉水源是自然水,时礼东种出来的草头绿色安全、营养价值高,2020年,东旭蔬菜专业合作社获评南通市首家绿色蔬菜产业基地。
引领致富 乡村振兴路宽广
合作社规模扩大了,采收效率如何提高?好在时礼东是个有韧劲、爱钻研的人,这个问题并没有难倒他。
记者在收割现场看到,工人们一手拿着刀具,一手提着类似簸箕的筐子,像扫地一般就把草头叶割进了筐内,半个小时的时间,一个大棚的草头就割完了。“这茬草头高度还达不到用机器的标准,所以只能人工收割,他们手里用的工具都是我改良过的,采收效率比过去提高了几十倍。”时礼东所说的工具类似镰刀,下方刀具呈“L”形,让工人们由蹲着一把把收割,变成了站着一片片收割。
这些年,时礼东还自己研发了自动草头收割机,到今年已经更新到第三代。“我们的机器根据工人的反馈改进,例如原先是无动力式的,现在安装了发动机后,变成了动力式的,工人使用起来更顺畅,更省力了。”时礼东介绍,现在最新的收割机1个小时可以收割4个棚,大大提高了收割效率。
草头虽小,却能锁住春的味道,连接城乡,更承载着时礼东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这片绿色的海洋里,时礼东自己致富的同时,也给当地村民带来了收益。
包场镇城河村36组村民江彩云一边收割一边告诉记者,自从土地流转之后,她便来到东旭蔬菜专业合作社工作,土地租金再加上在合作社的务工收入,家里生活渐渐改善。“我们的收入按天计算,150元一天,每日结清,一年下来也有3万元收入。”虽然辛苦,但每天都能在家门口工作,收入也不错,江彩云满心喜悦。本报记者袁晓婕 黄天玲
本报通讯员俞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