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江海晚报

老龚其人

日期:12-25
字号:
版面:第A15版:夜明珠       上一篇    下一篇

◎孙同林

老龚名叫龚一发,是一位共和国同龄人,1968年报名应征入伍,因为手上有冻疮疤痕,没能通过体检,第二年再次报名,仍是这个原因没去成。1970年,国家提前征召海军,海军是特种兵,龚一发却体检通过了,正当他高兴时,接到通知,他的政审因为姐姐嫁了个富农的儿子,没有通过。后来,老龚当了一名普通兵,是个水兵,他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军人之旅。

因为是农村兵,老龚在部队很能吃苦,且积极上进,第二年就入了党。老龚在部队待了5年多时间,于1976年3月份退伍。同年6月,如东县轧钢厂组建一支船队,因为老龚在部队是水兵,便成为一名船队工人。直到1999年轧钢厂破产,老龚回到阔别30多年的家。

回家后的第二年,生产队正好缺一个管水员,老龚接了手。老龚妻子给我讲了老龚管水的故事。

小队管水员是个出力不讨好的角色,管好是应该的,某一次没放好,就要遭到众人责怪。这片灌区只有30多亩地,一年忙到头,也就千把块钱的收入。一亩地73元,上门收水费时,干脆点的甩给你70元,给个整数吧,倒好像你欠他的。如果再要,他送给你一个“闭眼”,骂你一声:“就这3块,你也好意思要!”所以,没人愿意干。村主任找到老龚。老龚的老伴不支持老龚当这个管水员。村主任不说话,只是坐在他家吸烟,村主任的烟瘾大,一支接一支地吸,眼看吸了老龚半包烟,看来不答应是不会走的。村主任说,我们知道管水员不好当,但这可是一件关系到大家的事,说大了关系到社会稳定,我们先后物色了好几个人,最后一致认为还是你老龚合适。老龚说:既然领导信任我,就是需要我。你们又把我这个党员扛在前头,让我没法子说不干。只是我有言在先,我这人脾气不好,脾气上来要骂人,怕人们不能接受。村主任忙说,你既然知道自己的缺点,就控制着点呗。于是,老龚就成了管水员,负责近40亩水稻地的灌溉服务。

老话说“一粒米七斤四两水”,可想水对于水稻的重要。为了管好水,有心的老龚专门跑去找老管水人员拜师,又在日常管水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进,掌握了不少管水技术。

秧苗刚栽下去那几天的水最难管,水大水小都不行,水大了,风儿稍大些,水浪弄得秧苗在水里摇来晃去,刚插下的秧苗被摇得漂浮起来,漂浮得满田都是。水小了,黄黄的秧苗就歪歪地趴在泥上,连秧根都裸露了出来,太阳一晒就蔫了。为了保证水的大小适度,那些天把灌溉时间提前了,以前是天亮后才开车,这几天凌晨两三点钟就开始,保证太阳上来时,秧苗就已经泡在浅水层里。

盛夏时节,老龚整天泡在稻田里,他头戴草帽,肩扛铁锹,走在田埂上,这段渠道看看,那段水沟瞧瞧,顺带做些零碎事:发现渠道上有漏洞,便卷了裤脚下水堵上;发现哪段码头低了漫水,便用铁锹挖些土垫上;渠道里有了新长出的杂草,就用铁锹随手铲去……

这时的老龚也成了大伙的农事参谋。这个问,老龚,你看我家这秧苗该下肥了吧?嗯,发棵肥一定要下足。那个问,老龚,你看我家的水稻发黄,是不是生了什么病,该用什么药?老龚蹲下来,拔根秧苗看看,不是虫,补施点追肥吧……其实老龚自己也有许多家务事要做,他家种了一亩多地,别人栽秧,他也要栽秧,别人种玉米黄豆,他也要种玉米黄豆,家里还有羊有鸡,但他必须先管灌溉上的事。为了不影响灌溉,他常常把自家的事安排在晚上,好在他有个也是党员的好媳妇,什么事都由着他,家里的事都自己扛下来。

邻里们素知老龚爱听好话,就常拣好听的说。徐嫂想出趟门,嘴上叫得那个甜:“龚叔,今天我上趟街,请你帮我照应一下水口子。”丛嫂在一边听了,开玩笑说:“你放心走你的吧,家有老公(方言老公与老龚谐音)在,还担心什么?”徐嫂啐她一口,扭着腰走了,回来时,稻田里的水放得好好的,从此,徐嫂家稻田放水的事就放手交给了老龚。一家看一家,结果,大伙秧田里的水全变成老龚一个人放了。老龚妻子说:“当初不是说好了,各人的地自己开口收口,你怎么全包下来了,你这不是自讨苦吃?”老龚听了笑笑,对媳妇说:“其实,一家一户放,你争我夺的,还不如由我一个人管好,这样,可以控制水位,心里更清静。”

这水老龚一管就是十几年,直到土地大面积流转另作他用以后,他才离开管水员岗位。

老龚管水的故事跟他的人生一样简单,体现的却是一份信守承诺和勇于担当,只要答应下来的事,就自觉去做,永不言悔。老龚用信仰和汗水镌刻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和热爱,为人民服务无怨无悔。